電影《心靈捕手》中,有一個橋段非常經典,在心理治療師桑恩最后一次給自暴自棄的男主角威爾進行治療時,威爾回憶起了童年時遭受的很多虐待,他異常憤怒,也很自責。桑恩目光緊緊地直視威爾,堅定且反復地告訴他:“這不是你的錯?!眲傞_始,威爾還會躲閃治療師的目光,但逐漸地他開始直視對方,并且痛哭起來。
“這不是你的錯”這句話,非常具有療愈效果。
有很多很多陷入情緒障礙的人,他們都內化了一個嚴苛的、拒絕的、忽視的或是拋棄自己的客體,這個客體常常是母親或是其他主要照顧者。
當母親或是其他照顧者以嚴厲的方式對待他們,或是干脆忽視、拋棄他們時,還處于年幼時期的孩子無法理解這件事的動機。有時候,母親可能只是因為自己的需求而暫時離開,或是工作忙碌無暇顧及孩子的需要??墒牵⒆觽儧]辦法理解這背后的緣由,他們統統只會覺得:一定是我不好,所以媽媽離我而去。
所以在抑郁癥狀中有一條我們很少關注但卻很常見的癥狀——“自責自罪”。人們會覺得:事情發(fā)展成這樣,一定是我不好,我是有罪的。這種認知、行為和情感模式常常背離現實情境??赡墁F實中發(fā)生的事情和他毫無關系,根本不是他的責任,但陷入抑郁的人,會非常肯定地認為那是他的錯,并且深深內疚。
這種脫離現實情境的自罪、自責,常常源于人們早年內化了一個總是苛責自己或忽視自己的養(yǎng)育者。他們把養(yǎng)育者對待自己的方式,內化到自己的內心里,成為了他們看待自己的方式,好像自己理所當然就是這樣一種存在——一個有罪的人。
如此之后,他們便開始把這樣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換句話說,無論外界再發(fā)生什么事情,他們都會感覺到“他人在責怪自己”,因為畢竟“自己是有罪的”。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這種情形很常見,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其中就包含了人們的投射。
比如,青春期孩子的家長對孩子說:“你早點回來?!焙⒆恿ⅠR就火了,異常憤怒地咆哮著說:“你總是說我,怪我不早點回來,我才剛剛出門,你就在催催催,你什么意思。我能不能有點自己的獨立空間?!?/p>
再比如,女孩子在吃火鍋,吃得太急燙到了嘴,男朋友在一旁心疼地說:“你慢點吃?!迸蝗痪团耍骸澳闶裁匆馑迹治页缘锰焓菃??”男生說:“我哪有。”女生更加生氣了:“還說沒有,你剛剛明明說了,你說,‘你看看你,吃那么快干什么,趕著投胎去啊,還吃那么多,你看看你都胖成什么樣子了,不知道慢點吃啊?!?/p>
第一個例子中,孩子的心里內化了一個苛責的父母,盡管在現實中,父母只是說了一句“你早點回來”,但是在孩子的想象世界中,父母說出了更多責怪的話。
第二個例子中,女孩子想象的情境更加具體,現實中的一句“你慢點吃”,在她的心里變成很多責備的話。那些話并不是出自男友之口,而是女孩對于他人會如此對待自己的想象。
很多自罪、自責的人,內心存在一套他人如何責怪自己的說辭,有些人會相對模糊,只是隱隱覺得大家都是不喜歡自己的,而有些人可能會更清晰,他們能夠具體地想象出他人責怪自己的神情和語氣,甚至是具體的語言。當人們能夠想象出那套神情和語言的時候,他們或許就能意識到,自己內化的是哪個早年苛責自己的養(yǎng)育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