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身在現(xiàn)場,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眼前是一場音樂劇演出:每一幕剛出來前奏,演員尚未開口,尖叫和掌聲已經(jīng)排山倒海般涌來;劇目結束黑燈的一瞬間,幾百塊亮起的手機屏幕迅速匯集到觀眾席最前端,燈一亮,嘩,前排擠著的人一手舉著手機錄像,另一只手拼命地揮舞,只為和主演的手掌能有一閃而過的皮膚觸碰;主演也配合,從左走到右,又從右下臺走進觀眾過道,一邊握手一邊收下觀眾精心準備的各種禮物,折扇、公仔、捧花……
我一時錯亂,仿佛走錯片場:這真的不是某個大型明星粉絲見面會現(xiàn)場?
是,也不是。世界上有幾部音樂劇能擁有自己的昵稱?它有。被粉絲親切稱作“法扎”的法國版《搖滾莫扎特》誕生于2009年,與《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百老匯經(jīng)典劇目比起來,算是音樂劇里的新生代,有趣的是,它在劇作設置和互動方式上,也呈現(xiàn)出許多新生代青年文化潮流的特點。它很獨特,獨特在這種戲劇互動方式和粉絲氛圍,可能是獨屬于當下的不一定后無來者但一定前無古人的時代產(chǎn)物。
依學院派視角看,“法扎”算不上立意深刻、刻畫復雜人性的那類作品,甚至恰好相反。它以音樂家莫扎特短暫又天才的一生為情節(jié)主線,故事基本涵蓋了莫扎特在宮廷受困出走、試圖在巴黎與維也納謀生立足、創(chuàng)作《后宮誘逃》、離奇死亡前留下尚未完成的《安魂曲》等其一生中的重要片段。
雖然是一部以人物傳記為基礎的音樂劇,但與德國版《莫扎特!》深沉內(nèi)斂的處理風格不同,“法扎”從頭到尾突出一個字——“燃”。這是一部青春版的莫扎特劇傳:人物性格充滿了少年式的單純、熱血與天真,主角莫扎特盡管也曾被利用與背棄、處于過事業(yè)低谷加母親離世的至暗時刻,但依然懷著對生活的信念,唱出《JeDors Sur Des Roses(我沉睡于玫瑰之上)》;契合劇作標題的“搖滾概念”,劇中以莫扎特音樂作品為基礎改編的唱段,大部分也是配以鼓點強烈與節(jié)奏明快的搖滾曲風,令人忍不住跟著搖擺打響指……
某種程度上,如美國好萊塢式青春歌舞劇一般,這部音樂劇在用每一個戲劇元素告訴你:不用思考那么多,跟著我們一起燃起來,那就對了!
“法扎”在中國的粉絲早期是通過B站積累起來的,其高清演出視頻在網(wǎng)站上發(fā)布后,意外收獲了總共近兩百萬的播放量和一群反復觀看、徹底入坑的粉絲。在揣摩觀眾方面,不得不說“法扎”下了狠功夫:演員們好幾次走進觀眾席,隨機選擇一位幸運兒送上令人目眩神迷的吻手禮;為了迎合或報答中國觀眾的熱情,歐洲主演們甚至在臺詞里加進了中文的“謝謝”“笨蛋”“666”(源于直播的流行語,表達贊賞)!
但這些充其量只是維持與粉絲間良性互動、即時反饋的技術性手段,真正厲害的是,“法扎”從內(nèi)容上天然符合新一代青年的“G點”。在對審美(包括視覺與音效)都有一定追求的基礎上,主角莫扎特與宮廷樂師薩列里之間亦敵亦友的復雜關系,給這出劇目提供了最具張力的想象空間。當下粉絲文化里,為喜歡的偶像“組CP”(英文couple的縮略,意為情侶)是粉絲們最津津樂道、最能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在想象中參與建構偶像人生的行為:莫扎特和薩列里這對聲貌俱佳又位置微妙的CP關系里,有天才間的惺惺相惜,有嫉妒和陷害,也有悔恨與寬恕——這無疑是天然迷人的戲劇關系。
就像莫扎特在生命的最后,攔下阻擋薩列里進門探望的妻子,虛弱卻熱切地握住薩列里的雙手,唱起《Vivre A EnCrever(縱情生活)》:“如果不免一死,我要在我們墓碑刻上,我們的歡笑,愚弄了死神與光陰。如果死是必然,那就縱情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