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xiāng)青年的選題,生根于四五年前的一次經(jīng)歷。那段時間我還是個大四學生,熱衷于改變世界與投身各種創(chuàng)變青年實踐項目,機緣巧合,在某次沙龍活動里認識了一名熱情滿滿的實干家陳露。
露總創(chuàng)辦了一個網(wǎng)站叫CAPE,全球青年實踐網(wǎng)絡,把那些發(fā)生在世界各地的青年創(chuàng)變者的故事發(fā)在網(wǎng)站上。網(wǎng)站缺后臺編輯人手,毛遂自薦的我就這樣混進了CAPE這個四人編輯小團隊。所有工作都是在云端和遠程進行的,自那次沙龍之后,我們再也沒有見過,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露總已經(jīng)完全不記得我長什么樣了。
但我偶爾還能在朋友圈刷到露總的動態(tài):依然滿懷熱情,談了一個陽光漂亮的女朋友,見家長,結婚領證。這些都是常規(guī),但最讓我始終難忘的一條是——他居然回自己的家鄉(xiāng)浙江舟山,組織起了本地青年的沙龍活動。
露總顯然是相當認真地在推進這件事,那年年底,CAPE編輯部的選題就是“返鄉(xiāng)青年”。除了舟山外,還有其他人在潮汕、在各種N線小城做著類似的事情,露總希望這些事情被更多人看到,也如星星之火點燃更多人。
其他人我不知道,但我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故事確實點燃了當時的我。
這輩子我最害怕的事就是當眾演講,但那年寒假回家,我竟然主動聯(lián)系了高中語文老師,在寒暄了近一小時后問她:我想組織一個分享活動,可不可以去你班上演講?
老師求之不得,我至今記得那句擲地有聲、語帶欣喜的“當然好啊”,十分痛快干脆。我甚至拉上了另一名高中校友,美其名曰“感受分享與傳遞的力量”。
事后也證明,這是我有生以來演講最暢快淋漓的一次。我當然沒有分享什么高分學習經(jīng)驗,從頭到尾一個多小時,面對這些眼里還有光的高中生,我只說了一件事:找到你的熱情,再為了你的熱愛,從結果反推當下。
說起來我不過是借花獻佛——結果導向的思維方式,也是我從CAPE的經(jīng)歷里學到的最寶貴的東西。這次小小的返鄉(xiāng)實踐結束后,我就像完成一個大任務般把它放下了,重新回到廈門、回到北京——我竟自然而然打下了“回”字。
但我爸很羨慕他身邊有孩子留在家鄉(xiāng)的朋友,不時憂慮自己的養(yǎng)老問題,也在電話里問過我好幾次:“你考不考慮回家發(fā)展?”
每次我都斬釘截鐵不假思索:“我回去做什么?”
直到幾個月前,我偶然關注到《嵩口模式》的新書分享活動。四五年前那些熱情的小火苗,一瞬間又重新匯聚起來,同時,好奇也強烈地攫住了我:這些回村鎮(zhèn)呆了三四年的年輕人,會不會和我憂慮的一樣,也有面對大環(huán)境的無力和寂寞?
嵩口很幸運,這群年輕人不是孤立無援,他們有鮑書記,有愿意自上而下推動鄉(xiāng)村變革的實干又開明的領導。但,這是否也正意味著嵩口無法復制、也無法成為一種“模式”?那天的觀眾提問環(huán)節(jié),我問謝方玲和許靈怡:“如果一個小地方,沒有這樣的領導、沒有自上而下的改造,年輕人就算有返鄉(xiāng)意愿,他們能呆得住嗎?能呆多久?”
兩個人給我的回答并不算樂觀。況且,哪怕是嵩口古鎮(zhèn),前途也是未卜。宏觀地去評價返鄉(xiāng)近乎武斷,畢竟,歷史是由一個個鮮活的生命編織成的長河,如何選擇、幸不幸福、值不值得這件事,也只能交給每個個體自己去判斷和感受了。
只是每次輿論一波又一波地為“逃離北上廣”而焦慮時,我會覺得有點可笑:如果一個地方你不喜歡,為什么要強迫自己呆在那里,還要硬給城市扣上壓力大的帽子?捫心自問,能聊得來的朋友、喜歡的工作機會和發(fā)展平臺、各種文藝活動,難道不都集中在你想逃離的大城市?當然可以選擇離開,但所謂的“逃離”論調,消極得令人生厭。
我只希望,如果有選擇,那些走出芒果街的人,回頭望時,但愿除了心酸,也有擁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