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關注 | 張定浩 半途而廢中懷抱熱望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本刊記者 徐琳玲 日期: 2018-10-25

“一個人只有一種方式獲得擴充和滋養(yǎng),那就是在愛中。去愛那些比自己更好的人,在愛中把自己交付出去,去感受另一個更好的人如何生活和寫作,然后回去,去寫出那個在這樣的感受中一點點向上生長的自己”

張定浩工作的單位在巨鹿路675號的老花園洋房里。

沿著老洋房的旋轉(zhuǎn)樓梯拾級而上,《收獲》、《萌芽》、《海上文壇》的白底牌子撲面而來,都是讓無數(shù)文學青年心臟咚咚作響的名頭。

二樓樓道盡頭的一間,是他和同事黃德海共用的辦公室。這里是《上海文化》的編輯部。靠墻擺著兩張舊書桌,其余的空間被一疊疊堆得高高的書、雜志所占據(jù),擠擠挨挨一直堆到鑲有老式壁爐的墻上。向著花園一側有個小陽臺,藤蔓植物從地面一直爬滿了窗格。斜眺下去,一尊半裸的西洋女神雕塑矗立在花園中心的噴泉上。

花園洋房原是舊上海灘一位劉姓大亨的寓所。自上世紀50年代起,這里成了上海作家協(xié)會的所在。

我們正聊著文壇故事。每每提到某篇文章、某本書時,張定浩就從椅子里抽出身,瘦而高的身軀埋入雜亂無章的書堆中。他總能在十來秒里準確地抽出一本、把提到的內(nèi)容翻找出來。

?

批評的準備

2008年踏進巨鹿路675號,張定浩一待就是十年。

從復旦中文系碩士畢業(yè)后,他輾轉(zhuǎn)于出版社、民營文化公司,做過書籍、雜志等,個人職業(yè)和生活一直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

2011年,他把在復旦讀研時睡對鋪的兄弟黃德海也拉到《上海文化》來。案牘勞形之余,兩人照著老習慣,閑聊著各自對當下文學的種種看法。這些閑聊引起了主編吳亮的注意,有時他也加入到他們之間的爭論中來。

有著一頭標志性長發(fā)的吳亮是滬上知名的文學評論家,曾是80年代“文化熱”中的風頭人物。他一直對近二十多年來文學批評的“平庸”感到不滿,自《上海文化》改版后,外來約稿也讓他不甚滿意。

在這兩個寂寂無名的后輩身上,他決定“下一次注”——讓他們匿名為自家雜志寫文學批評,不久后還為他倆專門開辟了一個欄目。

自2011年起,一枚枚重磅的批評“炸彈”一再被這本在文化界頗有分量的老牌雜志引爆。它們把鋒芒指向當代著名作家余華、蘇童、格非、閻連科、馬原這些文壇大佬,直擊他們新作品的軟肋與“命門”。

為了避嫌,身為雜志編輯的張定浩化名為“張誠若”、“張江”等,寫一篇就換一個筆名。直至2012年黃德海正式加入,他才開始使用真名,保持每期一篇的頻率。

在這些批評炸彈里,張定浩對余華的新作《第七日》是最為毒辣的,說他擅長于“鬧劇式的敘述”,在《兄弟》之后又一次直接拿網(wǎng)上流傳的社會新聞和段子簡單、懶惰地拼湊,以及這懶惰背后著意迎合西方讀者的“投機”用心。

他直指蘇童的小說《黃雀記》完全不合乎日常生活的情理和邏輯,“徹頭徹尾捏造一個故事”,把沒有來由的偏執(zhí)強加于小說中的每個人物,用莫名其妙的復雜情節(jié)把它推至逼真的極限,“沒有什么比這更容易、更能迎合大眾口味的了?!?/p>

對于格非的《春盡江南》,他也沒有客氣,認為這位清華中文系教授把人物角色簡單粗暴地符號化、類別化乃至漫畫化。他引用作者自己對彌漫于日常生活領域的“經(jīng)驗的同質(zhì)化趨勢”的批評,以此反問對方——“小說家和一切藝術家的任務之一”恰恰是同這種趨勢相抗衡,“而不是就此懷疑個人經(jīng)驗本身的價值?!?/p>

當聽到文壇和評論界都在切切私語這些犀利尖銳、扎中名家大佬“軟肋”的批評文章,吳亮狡黠地意識到這兩個年輕人“成了”。身為伯樂,他對他們贊賞有加,不吝以“后來者居上”給予肯定。

在他看來,張定浩行文“偶有論戰(zhàn)色彩,不依不饒,眼光嚴苛措辭尖銳”,認為他的方法論基本建立在“偉大而廣義的傳統(tǒng)主義之上,將當下向悠久傳統(tǒng)包括現(xiàn)代主義傳統(tǒng)回溯”。與之相比,黃德海則顯得風格溫婉,娓娓道來,以邏輯縝密立論謹慎為特色。

集中寫了三年后,作為新銳“青年文學批評家”的張定浩漸漸在文學和文學評論界有了知名度和影響力。2015年,上海作協(xié)曾專門為他和黃德海等幾位青年文學批評家召開了一次專題座談會。在復旦大學的文學講座上,中文系一位學者將他們戲稱為上海文學批評界的“四小天鵝”。

身為作協(xié)機關刊物的一名編輯,如此向文學大佬們頻頻開炮,會不會很得罪人?

“我當時不認識他們,所有沒有顧忌?!睆埗ê普f自己骨子里是有點“隱藏的刻薄”,加上閱讀的不滿,所以顯得鋒芒畢露了,從沒有以此博出位的念頭。

他自己承認現(xiàn)在寫文學批評已經(jīng)不像過去那樣犀利,并在近年刻意地轉(zhuǎn)向溫和。這里既有前輩師長的好意提醒——“你要看到別人的好”,也有對身份的顧慮——“我現(xiàn)在不是獨立身份的批評家,別人會以為你是代表著作協(xié)的態(tài)度?!?/p>

近三四年,他更多轉(zhuǎn)向了對年輕一代作家的關注,路內(nèi)、周嘉寧、顏歌……相比那些功成名就的作家,他對這些同輩們下刀頗為溫柔。這讓他顯得有些“雙重標準”。

對于當代小說,“如果不喜歡,我就不寫。如果我寫,表達就委婉一些。距離近的,委婉一些;遠的,顧忌就很少?!?/p>

在圈子里待久了,也因為有了名氣,他認識的作家、學者、評論家也越來越多,“開會就會碰到,有時也會在一起喝酒。但都談不上私交?!彼皇翘煨詿崆?、愛社交的性格,更多時間在和書打交道,或和幾個私交很深的朋友一起喝喝酒、打打牌?!拔矣X得批評家和作家最好不要怎么認識?!?/p>

世事磨礪中,他依然有著往日鋒芒。

就在幾日前,他在微信朋友圈上痛批某位著名作家吹噓自己的新作,自比《紅樓夢》,挖苦他是“只要文了身就敢自稱黑社會的龍哥”。而對滬上一位素以犀利著稱的知名學者為這位名作家所做的“背書”,他諷刺說是“一邊背書背得不到位被某爺打手板”,“一邊喪心病狂地自我批判狠斗私字一閃念。 ”

事實上,他和這位知名學者不久前剛剛互相加了微信。在微信上“放炮”后,他在同一班飛機上碰到當事人——兩人都受邀出席同一個會議?!耙婚_始是感覺有點尷尬,還好,彼此都沒有提這件事?!?/p>

他一直都沒有刪掉這條朋友圈。

“越是有名的人,你越要經(jīng)受住檢驗。你自己明知道他寫得差,還要去捧他,這會帶來很壞的影響。那些寫得很差的人,自然不值得去批評;但是,像余華、蘇童這些本身寫得不錯的作家,如果他的一些作品并不好,你們還在那里吹捧,那你讓更年輕的讀者如何去看待文學呢?他要么覺得文學很荒唐,覺得你們就是一幫傻叉,就不跟你們玩了,要么覺得你們說得很對,就跟著這些壞路子去學?!?/p>

“這就是我們自己在一點點讓這個時代變得不好了,然后還推說是這個時代不好。其實,每個人都身在其中,就是你在讓這個時代變得不好?!?/p>

“并沒有什么‘黃金時代’。你把自己和周圍這一塊地弄好,讓自己影響到一點別人,對自己寫下的每個字負責任,這是一個基本的倫理,是文學給人的一個基本道德感。文學不是教人來欺騙的,不是用來忽悠人,不是表面上來吹捧某個人,自己其實另有話說,這就是兩面都想得到,都想討好?!?/p>

“準確地接近你,誠實地表達我?!痹谖膶W評論集《職業(yè)和業(yè)余的小說家》上,他把這句話印在封面上。

?

向上攀升的階梯

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琥珀里的時間,微暗的火/ 一生都在半途而廢,一生都懷抱熱望……/我喜愛你忽然捂住我的口/教我沉默

?

在民謠女歌手程璧的淺吟低唱下,一首名為《我喜愛一切不徹底的事物》的詩在民謠愛好者和文藝青年圈中流傳開了。在社交媒體、筆記本,他們抄寫著這些撥動他們心事的句子。

這讓身為作者的張定浩覺得有點兒嘲諷,又是某種安慰?!斑@并不是我自覺滿意的一首詩。但是……也許,音樂流傳的力量確實要比詩歌自身大得多?!?/p>

雖然以寫作文學批評成名,但內(nèi)心深處,張定浩的個人志業(yè)是寫詩、做一名詩人。

生于1976年的張定浩長于皖南的一個縣城。

他的母親是上海籍知青,“文革”之初插隊落戶到安徽,在縣郊山區(qū)一家水泥廠當工人,和他父親相識,結婚成家。在他眼中,母親安靜、內(nèi)向,是一個沒有什么地域優(yōu)越感的非典型上海人,從不主動在家里說上海話,結果他和妹妹都不會說上海話,成長為非典型的知青后代。

父母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都愛看書讀報。每次從縣城回水泥廠,都會從城里新華書店給他帶回幾本書,“有什么就買什么,兒童讀物,講春秋戰(zhàn)國的歷史連環(huán)畫,很雜亂?!?/p>

?

?

他從小就是一個內(nèi)向、安靜的孩子。水泥廠沒有幼兒園和學前班,他早早就上學念書。每年寒暑假從縣城爺爺家回廠和父母團聚時,他就用書來打發(fā)孤單的時光,借此逃避那個超出他年齡經(jīng)驗的世界。

?

?

1992年,張定浩考入位于保定的華北電力學院時,只有15周歲。他加入了學校的文學社,在刊物上寫詩寫文章,自我評價“才華并不突出,當時有很多人都寫得比我好”。對于專業(yè),他始終提不起興趣,每到期末都有不得不補考的科目。

?

?

在這所工科學院里,他朦朦朧朧地向往做一個詩人,或者寫小說,但是也不知道該如何去實現(xiàn)。

?

?

大四時,張定浩談了人生第一場戀愛,對方是比他低一屆的學妹。他偷偷隱瞞了自己的真實年齡,多報了兩歲。這后來成為這段校園戀情夭折的諸多因素之一。

陷入戀愛時,他從未寫過情詩。時隔多年后,他為逝去的感情寫下了一部分詩,帶著淡淡哀傷,是挽歌風格的?!皩懺娛峭乜吹模瑢^去一段記憶的整理、消化,需要時間慢慢地把過去一段生活看清楚。”

張定浩說自己通常很容易站在女性那一頭。在他的新詩評論集《取瑟而歌》中,他對林徽音的詩作給予很高的評價,認為其才能“不亞于徐志摩”,尤其是《誰愛這不息的變幻》?!八悄軌蚶斫馊烁星榈膹碗s性,和感情的不可表達性。”

“詩歌就是表達那些不可表達的東西。所以,散文之外還有詩歌的存在。”

從電力學院畢業(yè)后,張定浩在安徽淮南的火力電廠當了五年檢修工程師。

這是一份工資待遇不錯的工作,在當?shù)厮闶侵挟a(chǎn)。但在這座民風彪悍的工業(yè)小城里,他找不到精神上的歸屬感,同樣找不到歸屬感的是工作——一座高高的煙囪矗立在這座有著兩三千號人的熱電廠上空,每天噴吐出巨大的白煙。

眺望著白煙,他仿佛看到了未來的全部人生——檢修工程師,工程師,分廠主任,如果一切順利,做到廠長就到頭了。

他想離開此地,更不想成為一個“業(yè)余的文學青年”,而考研是離開的一種途徑。經(jīng)歷三年屢敗屢戰(zhàn),他最終如愿考進復旦大學中文系,攻讀現(xiàn)當代文學專業(yè)。

在復旦期間,他一邊在圖書館大量閱讀文學理論,一邊在校園BBS“日月光華”上灌水,寫詩,做“燕園文薈版”的版主。他的微信名waits就是那時用的ID名,來源于美國民謠歌手Tom Waits。他喜歡Tom Waits那一口沙啞的煙嗓,而waits里還有等待的意味。

在BBS上和同好者的互動、切磋中,他慢慢找到了自己寫詩的語感,也認識了馬雁等一批熱愛詩歌的朋友。通過網(wǎng)絡,這位就讀于北大的青年女詩人告訴他:自己很喜歡他的詩,還打印出來隨身帶在上班路上的公車上看。而另一個讓她這樣做的詩人是北歐女詩人索德格朗。

這份同道中人的友誼和欣賞,讓張定浩感覺到溫暖與榮耀——在《取瑟而歌》中,他把這位早逝的同輩詩人和自己所喜歡的穆旦、顧城、海子這幾位享有盛譽的詩人并列。

寫詩,是一件無法把握的事。有時,琢磨一天也寫不出一句讓自己滿意的。

在靈感匱乏的時光里,他通過翻譯來訓練語感,手頭正翻譯英國19世紀浪漫派詩人丁尼生的一本詩集,也把目光投向他所喜愛的那些人。

2008年,在困頓和迷茫中,張定浩去聽專治古典學術的學者張文江的課。

住復旦時,他從宿舍北區(qū)乘上沙丁魚罐頭般擁擠的537公交車出發(fā),站到人民廣場,再換車一路輾轉(zhuǎn)到位于肇家浜的張家,聽他講《莊子》、《論語》……

張家的客廳每次總是坐得滿滿當當,有從復旦趕來聽課的許多博士生,還有張新穎、王安憶等滬上知名文人學者。在他印象中,“王老師(王安憶)非常好學,特別質(zhì)樸,如果聽不懂她就會說我聽不懂”。

“張老師所教的,不是具體的某種知識,而是切身的東西——如何讓學問和你自己的生命之間發(fā)生關系,如何通過學問去滋養(yǎng)你自己。”

他把自己寫的幾篇論古代詩人的文章拿給張文江看?!敖Y果,他拿著我的文章講了大半節(jié)課,他平日里講的可都是經(jīng)典文本,當然也指出我的一些問題。”

這份來自前輩學者的認可,讓張定浩獲得了某種信心——“他的鼓勵讓我找到了文體,讓我相信在詩歌小說等等之外,好的文學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來表達?!?/p>

他陸陸續(xù)續(xù)又寫了曹植、阮籍、謝朓、陶淵明、李白、曹丕等他所喜愛的詩人,這后來結集出版為《既見君子》。書名源自《詩經(jīng)·鄭風》——“風雨凄凄,雞鳴喈喈。既見君子,云胡不夷?!币庥髟趤y世中見到不改其度的君子,如同動蕩不安的風雨里聽聞依然守時的雞鳴,讓人內(nèi)心平靜進而感到喜悅。

張定浩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學者型的作家。

“我不是因為自己學養(yǎng)很深才去寫的。我只是好奇,譬如我對曹植這個人好奇,我就去寫關于他的文章。在這個過程,我會讀大量的書,從一本書鏈接到另外一本書。這個過程是無限伸展的,所有文史哲會向你匯集。即便是我在讀一本柏拉圖或者奧登的書,整個文學把世界聯(lián)系在一起。在你這艘船后面會形成一條線路。當船開過去后,線路又消失了……”

在閱讀、寫作中,張定浩感受到一種向上攀升的力量——在他理解中,這就是柏拉圖所說的愛欲(eros)?!霸谙ED神話,eros是第三個出生的神,因為有它,天和地誕生了很多神。在柏拉圖那里,eros是引領人向上攀升,是‘愛的階梯’,一種偏精神層面的情感?!?/p>

“一個人只有一種方式獲得擴充和滋養(yǎng),那就是在愛中。去愛那些比自己更好的人,在愛中把自己交付出去,去感受另一個更好的人如何生活和寫作,然后回去,去寫出那個在這樣的感受中一點點向上生長的自己。”

?

“批評必須指名道姓”

人物周刊:你怎么看待漢學家顧彬?qū)δ院土硪晃蛔骷业呐u?

張定浩:我覺得顧彬也不怎么樣,他對中國文學一知半解,而且他的一些言辭被刻意放大了。但他畢竟是一個老外,有時候會說一些真話,但他的真話和錯誤的話夾雜在一起。

我在微信也批評過莫言,后來刪掉了。他身上有農(nóng)民的聰明和狡黠。我們過去很多作家的成名都是這樣一個路子,很投機,他很清楚什么時候做什么,什么好處都不會錯過的。你看他現(xiàn)在發(fā)在《人民文學》上的那組《七星曜我》,講他和七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交往。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些打油詩,很俗氣。

人物周刊:在你眼里,批評家和作家應該是一種怎么樣的關系?

張定浩:最好就是平等的關系。在80年代,文學批評是依附于文學的,因為那時文學是鼎盛時期,批評家是按他研究的人分,我做賈平凹,你做余華,他做畢飛宇,還有人做莫言,每個人有一個山頭。這樣的話,好像這個作家好不好,直接影響我的聲名,好像批評家和作家是一起的。

現(xiàn)在也是這樣,一個作家出了一本書,然后出版社組織一批人來開個座談會,給每個人發(fā)點稿費、座談費。這其實就是作家拉了一批人來評論他的作品,批評家仍舊是依附性的。

應該是平等的。你作家寫作家的,批評家寫批評家的。批評家不是教作家寫東西,這是不可能的事。他是寫給讀者看的,批評家寫一篇文章,他面對的是讀者,給讀者一種思路,而不是教一個作家怎么寫。

人物周刊:你做文學批評,又寫詩。對你個人而言,兩種寫作區(qū)別在哪里?

張定浩:寫詩是個完全自我的東西,是自我在面對具體的人,是一種私語型的說話。寫文章,是面對公眾在說話。你寫的是他人,第一要做到“如其所是”地理解他,理解他本人是什么樣子,他在一個怎么樣的序列和譜系里,你不能用另外一個譜系去衡量他——就像你拿著托爾斯泰的譜系,去衡量卡夫卡,他們明明是在兩個不同的譜系里。

你要理解他在哪一個序列里,他在他那個序列里想達到哪一個目標,那他達到?jīng)]有?是必須如其所是地、準確地理解對方。這一點達到后,第二點才是能否誠懇地表達自己,尤其是面對當代文學,批評對象都還活著、你都認識的前提下,你能不能誠懇地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而不是說,這個人你認識,你就說他幾句好話,那個人你不認識,你就罵他幾句。

人物周刊:做“誠懇”的文學批評時,怎么處理得罪人的事?

張定浩:我認為,所有的批評都應該是具體的。很多人在做批評,一到表揚人就很具體,批評人時都是指向一堆人,都是不指名道姓的。既承擔了正義感,又沒有任何損失。

布羅茨基就說過:所有的貶義詞都先得放到自己身上。或者說你要承擔貶義詞帶來的所有后果。所有的批評得有后果,批評才有力量。如果你作出一個批評,罵一個時代、罵一群人,別人不知道你在罵誰,你其實是不用承擔后果的。

這種東西就不會引起反思,你也不會很好地表達自我。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06期 總第806期
出版時間:2024年09月16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