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35歲才有了第一個孩子。在此之前,我娘的催生大法已經(jīng)爐火純青,基本到了“見飛花而涕下,視草木則傷情”的地步。
吃飯吃到一半,感嘆“要是多個人一起吃多好”。出門逛街,直奔母嬰店拿起小衣服細細摩挲。參加老三屆同學聚餐、退休同事集會更不得了,每次回來都要怨氣沖天地細數(shù)一番,誰誰給她看了孫子照片,誰誰給她看了孫女視頻,感覺她的所有朋友手機都是128G內存,里面塞滿了孫子孫女吃喝拉撒睡玩的高清紀錄片。
我試圖引導一下,“你的同事同學里總有人還沒有孫子孫女吧?”我娘眼神哀戚,“沒有了,我是最后一個?!?/p>
好吧,垂死掙扎失敗?!澳憧梢宰切┤诉吷细麄兌嘟涣鳌币膊槐卣f了。
本以為催生是中國現(xiàn)象,后來查到好些研究美國催婚的論文,其中一篇標題就叫《父母想抱孫的壓力對年輕人進入婚姻與同居狀態(tài)的影響》,研究結論是,母親倘若渴望孫輩,對其子女進入婚姻與同居有著“巨大的、獨立的、統(tǒng)計上顯著的、實質上重要的影響”。如果女兒的媽媽想要孫輩,女兒更容易結婚。如果兒子的媽媽想要孫輩,兒子也會比同輩人更快地結婚或同居。如果媽媽想要一堆孫輩更是不得了——想要四個孫輩的兒子結婚速度比媽媽有一孫足矣的兒子要快3倍。還有一篇《對進入父母身份的代際影響:媽媽的偏好如何影響子女的家庭與非家庭行為》,結論是,母親越是認可“早婚、大家庭、低學歷、全職媽媽”,其子女就越早結婚生娃??傊沤裰型舛加兄鵁霟岬谋O之心,這種愿望對子女的影響也絕對不可小覷。
父母到底為什么要催生?
原因可能很復雜:年輕人會感到體內的“為人父母生物鐘”滴答作響,年長的也有“為人祖父母生物鐘”在倒計時,每天都離死亡更近一點,抱孫的希望更渺茫一點點。這種“時不我待”的壓力客觀存在。
其次,孫輩可以帶來不少收益——有些家長無事可做,希望孫輩能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充實、有意義。有些家長認為孫輩能保障自己子女的晚年。還有些家長真心喜愛小孩,希望再度體驗養(yǎng)育小孩的感覺。另外,孫輩可以讓長輩在社交場合不再感覺“與眾不同”“低人一等”“無話可聊”,同時還能幫助回收這些年給出去的紅包。
第三,孫輩自帶“傳承感”。網(wǎng)上那句戲謔之言“你家有皇位要繼承嗎?”正中真相。家長往往希望自家的血脈、姓氏、辛苦積攢的家族財富或產(chǎn)業(yè)有人繼承。就連我這種家徒一套小房子的家庭,我娘都會癱在沙發(fā)上望著天花板嘆息,“你說你都沒個孩子,以后這套房子留給誰呀?”
我說咱們不要這么想,世事往往出乎意料峰回路轉,比如突然地震把這套房子震塌了,你到時就會覺得,當初煩惱“這套房子留給誰”實在太傻了……
我娘說,雞毛撣呢?我那根祖?zhèn)麟u毛撣呢?
還有個理論,母系的血緣傳承是確定的,父系則是不確定的。媽肯定是媽,爸未必是爸。因此在對于孫輩的養(yǎng)育投入上,往往是外婆>奶奶≈外公>爺爺。這個理論可能也意味著,外婆對孫輩的執(zhí)著會尤其強烈。但強烈的愿望雖然可能確實導向“子又生孫,孫又生子”,但卻不一定導向子女的幸福。在我這種思路清奇的子女身上,有時壓力還會帶來相反的效果。
結果女兒啾啾出生后,我娘一心撲在她身上,每天眉開眼笑,連掃都不掃我一眼,更懶得對我挑頭挑腳。再加上我好運地沒有抽到“高需求寶寶”這種簽,于是我目前的壓力變成我娘10+養(yǎng)娃60——講真,早知是這種情形,我早生了。
有時我也在想,等啾啾長大后,我會不會也“希望你體會一下我當初有你的喜悅”而開始催生。不過我又讀到一篇文章,建議想要催生的父母轉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比如多出去走走跑跑——這么說來,也許到時候我就變成老年馬拉松選手了,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