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天頒出的普利策獎,能把人們讀書的熱情振奮一下。不過今年的普利策小說獎給了《地下鐵道》,則有點缺乏驚喜。這本由黑人作家科爾森?懷特黑德所寫、以1830年代黑奴逃北為題材的小說,去年一出版就得到了太多的好評,撩得國內(nèi)早早拿下版權(quán)并譯了出來。
奧巴馬和奧普拉,這兩個非裔美國大名人也雙雙給此書站臺,《觀察家報》的評語顯示了英語書評人行文中典型的造作:“把這個殘酷但重要甚至有些絕望的小說介紹給大眾讀者,不會是奧巴馬任內(nèi)最不起眼的政績?!?/p>
“殘酷而有些絕望”,這個評論至少后一半已經(jīng)失效,因為如今拿起書的讀者都知道,書中主角科拉是活到最后的。
讀書的人不會絕望,但是會被殘酷所震駭。懷特黑德寫了黑奴的各種死法:有一個黑奴被活活燒死;有一個黑奴被抓到車上后,一路上大聲唱歌,遭開槍處死。許多無名的黑奴,作者描繪他們被白人吊在樹上,生殖器被割下塞進(jìn)嘴里,女人則被削去雙乳。逃跑后被抓回的奴隸一般難逃極刑,庇護(hù)黑人的白人通常也將作為“白奸”而被暴民羞辱,乃至處死。
書中浸透了蓄奴文化毒素的南方社會,是一個無政府的世界,白人以傲慢的主人自居,自信定居北美是上帝的意旨,奴役黑人是他們的天命。
蓄奴白人的心態(tài),與《動物莊園》里那句名言“所有動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動物比其他動物更平等”如出一轍。不過《地下鐵道》并沒有將正邪兩方判然分離,甚至白人的廢奴主義者、地下鐵道的經(jīng)營者和工作人員,跟他們的對手蓄奴者之間也不是可以任意區(qū)分的。
這是此書特別成功的地方。拯救科拉的白人,跟追捕科拉的白人,都將自己的行為視為“一個差事”,拿工資吃飯而已;更有一位膽小的老婦,極端厭憎科拉給自己帶來的巨大風(fēng)險,卻在科拉重病之后煥發(fā)出了基督教的仁慈。同時,在遭受奴役的黑人之中,其實也頗有歡樂的時刻。
美國黑人文學(xué),自從哈萊姆文藝復(fù)興以來,語言中自帶的音樂性,尤其是爵士樂的語感和節(jié)奏,就被讀者所認(rèn)知,《地下鐵道》中也有,它構(gòu)建了一種黑人自己的“知命”感——意識到命即如此,怨天恨地、捶胸?fù)€足的情緒,就可以少一些。
科拉的奮爭令人倍感激勵,然而,懷特黑德正面描寫科拉的筆墨并不多。他把他的主人公刻畫成一個不動聲色、寵辱不驚的女孩,能將仇恨埋得很深,也能在眾目睽睽之下隱蔽自己。她的心理活動,跟作者政論性質(zhì)的或富哲學(xué)性的語言混合在一起,分不清誰是誰。
這樣的一個主角,在懷特黑德的暗示中,是擁有“獲得自由的資格”的,就像《肖申克的救贖》中獨具城府的安迪,也讓人聯(lián)想到在礦難或集中營中幸存下來的人身上具有的特點。求生不僅是意志,更是一種素質(zhì)。
懷特黑德借著科拉的經(jīng)驗提出了北美白人的原罪: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自己的生存夢想,消滅了另一個種群的夢想。他們在建立自己家園的時候,就將一山不容二虎的意識形態(tài)扎根于茲,并以制度確立了種族隔離的合法性。結(jié)果,黑人在反抗成功的地區(qū)反過來歧視和追殺白人。
對此,懷特黑德并無任何同情的筆觸。他也堅決壓抑著讀者慶祝的渴望,就像《老人與?!分?,老人與大魚奮死搏斗后平靜地回到家里,躺下、睡著、做夢那樣,科拉在最終獲救后,僅僅是同載著她的馬車的車夫?qū)α藥拙湓?,打聽一下車在往哪兒去,故事就結(jié)束了。
懷特黑德把所有人物都放在一個名叫“日常”的鏡頭下,他認(rèn)為,這是我們在對待早已無法還原的往事時最適合采取的態(tài)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