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癥候 | 有一種焦慮,叫作怕孩子焦慮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文 李松蔚 日期: 2018-01-03

我們知道,分離焦慮絕不是一個病理的概念,人人都有,再正常不過。

每到秋天開學,都有年輕爸媽談起分離時刻的焦慮。朋友圈里,到處都在討論孩子入園入托入學,如何化解孩子的焦慮,使其欣然領受。專家支招,無非是“提前給孩子做心理建設”、“讓孩子帶上自家的玩具或照片”、“提前熟悉環(huán)境”之類。好是好,可是這些話題反復炒作,就形成一種潛在的信息:分離焦慮是糟糕的,要盡量避免。

這大概是一種既無謂也無益的抗拒。

我們知道,分離焦慮絕不是一個病理的概念,人人都有,再正常不過。孩子進入不熟悉的環(huán)境,學習新規(guī)則,適應和陌生人相處,最頭疼的是和家人分開。孩子對客體的概念與成年人不同,對他們來說,看不見媽媽就等于媽媽消失了,他不確定自己什么時候可以回家,也不確定家人是否仍然愛他。

如此劇變,不焦慮才怪!這焦慮本來就是正常的,雖然痛苦,卻可以看作一種必經的疼痛。經歷了這個階段,孩子就可以學會與焦慮相處。

比如,他們開始放聲大哭??奘菓獙箲]最原始的辦法,一方面可以釋放部分情緒,另一方面,也可以喚起關心,得到額外的關照。所以也有一種說法: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他們哭是哭給父母看的,父母不看,也就不哭了。

能發(fā)展出這樣的策略,說明孩子已經開始學習定向地使用哭聲,多少也是一點進步。孩子是在不斷進步的,哭是第一步,哭得多了,熟能生巧,就會摸索出更多應對體內情緒的辦法。

我們在這里做了一個區(qū)分:焦慮是一種情緒,而哭只是一種應對方法。做個類比,正如生氣和打人的關系一樣,一個人對情緒還沒有掌控能力的時候,一生氣只會打人,但隨著他慢慢熟悉自己的情緒,就會有更多的處理方式。孩子剛開始焦慮的時候也只會哭,但是漸漸地,他發(fā)現(xiàn)除了哭,還有其他更好的辦法,比如轉移注意力去玩玩具,放松下來吃好吃的,把父母的形象內化到心里,使用理性……不用擔心,無須報一個輔導班讓孩子學會這些技巧,只要讓他們待在安全的環(huán)境里,適度地暴露于焦慮之中,他們總會自然而然地發(fā)展出各種能力。

但這樣一個過程,現(xiàn)在的家長卻很難耐受。對孩子來說,哭是正常、健康的,甚至是積極的手段,但對父母來說,性質卻完全兩樣。雙方對哭的需要剛好相反。父母本能地心疼孩子,在這種時候,如果反復強調“盡快讓孩子擺脫分離焦慮”,父母心疼之外就會有自責,“任由孩子哭成這樣,我是不是做錯了?或者,我是不是太無能?”

某種意義上,盡快讓孩子擺脫分離焦慮能增加家長的掌控感,但同時又讓他們感覺更加失控。知道焦慮是正常的,不必過多擔心,但一旦聽到孩子哭,就陷入“我該怎么辦”的惶急中,完全意識不到這本來就是孩子的適應過程。這時候,哭就成了敵人。父母千方百計哄孩子不哭,求孩子不哭,命令孩子停下,或者因為哭聲而難以放手。

這是好心辦了壞事。要么讓孩子感覺哭是不好的(明明是他們用來處理情緒的方式),要么讓孩子覺得哭是最好的,只要一哭就萬事大吉,使父母心疼、妥協(xié)甚至不敢分離——就不需要再探索新的適應之道。

不管哪種結果,都妨礙了孩子自然學習的過程。

其實,父母也有自己的分離焦慮。市面上流行的那些安撫孩子的論調,很大程度上只是在迎合父母的焦慮。哭是孩子在處理焦慮,而當我們掌握越來越多的理論、學習越來越多的技巧,試圖越俎代庖?guī)椭⒆犹幚斫箲]的時候,“怕孩子哭”就變成了父母的焦慮出口。殊不知,焦慮從來不是問題,之所以有時成為問題,是因為我們把這種情緒本身也當成了一個焦慮對象。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6期 總第816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16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