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索里尼,意大利大獨裁者,上世紀20年代建立了“黑衫軍”,聲稱只有他們才可挽救祖國于水深火熱之中。之后,通過“向羅馬進軍”,發(fā)動政變上臺。他自稱“領袖”(Il Duce),實行了近二十年法西斯統(tǒng)治,更企圖通過對外擴張,鼓動民族主義,鞏固權位。直至二戰(zhàn)戰(zhàn)敗,他才被推翻。
墨索里尼是法西斯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被“譽”為希特勒的老師,啟蒙了后者的納粹主義。在這些主義之下,國家、民族被捧成至高無上,個人自由和權利被高度壓抑及犧牲,并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名,發(fā)展出高度集權以至軍國主義政體。
那么,作為意大利這樣一個美酒佳肴國度的大獨裁者,墨索里尼又是否識飲識食,盡享祖國得天獨厚的天賦呢?
大家都知道,意大利國旗由三種顏色組成,分別是紅、白、綠。但三種顏色代表什么,則眾說紛紜。對于老饕來說,最令人垂涎的說法是,它代表了意大利菜的三大臺柱:西紅柿、蒜頭和橄欖(另一說則是西紅柿、芝士和羅勒)。無論真假,這種說法也反映了烹調在該國國民心中的地位,甚至可以攀上民族認同和尊嚴的那個層次。
意大利菜,與中國菜和法國菜,合稱世界三大料理,內容多姿多采,美不勝收。如果你到當地,跟人說要嘗嘗意大利菜,情況就好比到中國說要嘗嘗中國菜一樣,同樣令人尷尬,不知道究竟該拿什么東西來招呼你。
中國有所謂四大菜系,意大利也一樣,不同地方烹飪各有特色。這里首先有一個獨特的歷史因素,其實直到19世紀初,半島上還只是8個獨立的城邦,沒有一個獨立的國家,不同城邦在文化上各有特色,直到1871年才告統(tǒng)一;再加上該國地形狹長,不同地區(qū)氣候風土差異頗大,所以烹飪上產生出不同菜系,也是自然不過的事情。
北部菜以米蘭等地為代表,口味較重,較為油膩,醬汁多脂多肉,愛用牛油而少用橄欖油,愛以米飯和玉米粥而非意大利粉為主食。中部菜以托斯卡納區(qū)(Toscana)為代表,那是一個山城和畜牧區(qū),山珍和農產品豐富,如佛羅倫薩的牛排、錫耶納的牛肝菌菇(Porcini),又或基康帝(Chianti)的葡萄酒等。再加上帕爾瑪的火腿和芝士、翁布里亞區(qū)(Umbria)的黑松露,以及香腸(Salame)等,都是意大利菜膾炙人口的名菜。南部較貧困,以前農夫每年只吃兩頓肉,分別在圣誕節(jié)和復活節(jié)。所以南方菜也較簡單,多用蒜頭、蕃茄、橄欖油為烹調基礎,也多蔬菜。例如薄餅發(fā)源地那不勒斯,它的薄餅傳統(tǒng)上只有西紅柿和芝士,不像美式薄餅,把五花八門的配料鋪滿整個薄餅。最后是海島菜系,以西西里島為代表,以海鮮為最大特色,煮法也著重新鮮、清淡、健康。
那么墨索里尼喜歡吃嗎?答案可能讓大家失望,墨索里尼根本不講究吃,他的太太Rachele說,一碗以蒜蓉、橄欖油、檸檬汁作醬料的簡單蔬菜沙律,便是他很鐘愛的一餐。事實上,他一直稱許印度圣雄甘地和英國文豪蕭伯納這些素食者,他不喜歡吃肉,偶爾會想吃一片牛崽肉。而40歲之后,他更滴酒不沾。事實上,他的腸胃并不好。
墨索里尼也吃意大利面食(Pasta),這主要是因為他鼓勵國民種植小麥,獲得成功,讓全國收成一下子增加了三分之一,為其法西斯政權初建奇功。他更愛面包,認為它比面食更有“無產階級”屬性。事實上,他的童年十分貧苦,由外祖母養(yǎng)大,兒時一片面包、幾棵菜,再加幾滴橄欖油,便已經是他的一頓午餐。于是,這也養(yǎng)成他不饞嘴、不嘴刁的個性。
跟老友希特勒一樣,他最討厭花時間去吃冗長的一餐,因此亦厭惡官式宴會,最好三扒兩撥便吃完。當在家里與太太和5個孩子吃飯時,他要求自己到之前所有人已經就座,最討厭等人,但卻愛在餐桌上發(fā)表政見和宏論。
當墨索里尼被問到如何評價各國美食,他甚至貶低法國料理,說亳不足取,而恭維意大利料理,說這才是世界第一。在意大利各菜系當中,他說首選是北部如艾米利亞-羅馬涅(Emilia-Romangna)菜,次選中部的托斯卡納菜。但與其說他真懂欣賞祖國之美酒佳肴,倒不如說,他恭維意大利菜貶低法國菜,只不過是要鼓動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而已。
(本文部份參考自Victoria Clark及Melissa Scott所著《Dictators’ Dinn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