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媒人】安東尼·劉易斯 言論自由及其邊界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本刊記者 徐琳玲 日期: 2018-01-03

言論自由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是劉易斯一生事業(yè)的主旋律

325日,85歲高齡的安東尼·劉易斯在一臺老式打字機上敲完他人生的最后一個字母。

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這位著名的“新聞老兵”、公共知識分子,被公認為美國最有成就的新聞記者之一。他曾兩獲普利策新聞獎,長期為《紐約時報》做法律領(lǐng)域的報道,并且為該報撰寫專欄長達32年。他也是多本暢銷書的作者,美國最受歡迎的法律評論家。

近兩年來,安東尼·劉易斯的大名也為中國媒體圈與思想界所熟知。這幾乎是拜他的一本著作所賜——2011年,《判決無法:薩利文案和美國第一修正案》一書被引進國內(nèi),并被譯者賦予了一個頗具現(xiàn)實沖擊力的書名——《批評官員的尺度》。

對中國新聞界而言,這位學者型美國老記者帶來了一種富有理想激情、又帶有理性思辨的思想“營養(yǎng)”——他對“言論自由”的透徹理解,對美國司法機制和憲法第一修正案的把握,正合他們心中所想。

“第十位大法官”

和美國主流新聞界的諸多精英一樣,安東尼·劉易斯也是猶太裔。他父親是紡織廠工廠主,母親是一所護士學校的校長。從小,他接受的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1948年從哈佛大學畢業(yè)后,劉易斯加盟《紐約時報》,開始漫長的媒體生涯。他歷任該報的記者、編輯、華盛頓新聞局主任、倫敦站負責人。一度,他曾轉(zhuǎn)而投身政界,加入民主黨競選委員會,參與過Adlai Stevenson競選總統(tǒng)活動。但不久,他又回到新聞界,從此再也沒有離開過他所摯愛的事業(yè)。

1955年,28歲的他因?qū)啿薄げ樗_納案件的系列報道獲得了第一個普利策獎。查薩納原是美國海軍軍方的一名平民雇員,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他因被匿名舉報者指控是“同情共產(chǎn)主義激進分子”而遭到軍方解雇。

劉易斯的扎實報道,為查薩納洗刷了這一冤屈。最終,美國海軍向查薩納做出道歉和賠償。這個故事后來被改編、拍攝成電影《三名勇士》。這也讓劉易斯深刻地認識到,在恐懼情緒蔓延的社會情境下,權(quán)力機構(gòu)是如何“越權(quán)”,進而侵犯公民的自由和權(quán)利的。

這一年,劉易斯回到老東家《紐約時報》,擔任該報華盛頓分社主任,并成為對口最高法院和司法部的跑線記者。期間,他曾在尼曼項目資助下到哈佛法學院學習一年。他后來說,這段學習經(jīng)歷為他的職業(yè)生涯打開了一扇法律之門。

從上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劉易斯以其對最高法院判決的專業(yè)解讀和詮釋能力著稱于新聞和法律界。其新聞作品中展露的專業(yè)水準與洞察力,甚至令最高法院的大法官菲利克斯·弗蘭克菲特都感到“難以置信”。他曾對《紐約時報》的一位編輯說:在最高法院,能達到像“這位年輕人”那樣對案件的把握和理解水準的法官,“人數(shù)不會超過兩個”。

在同行記憶中,華府時代的劉易斯“冷靜,精干,衣冠楚楚,專注而才華橫溢”。當時,他也是政界明星參議員羅伯特·肯尼迪社交圈里的一員。即使置身于一干政治、社會精英中,劉易斯依然光彩奪目,他的同事馬克思·弗蘭評價說。

1963年,劉易斯因?qū)ψ罡叻ㄔ旱某錾珗蟮溃佾@普利策新聞獎。每當人們談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最高法院,就不會不提到他的名字,“他的新聞報道是極嚴謹?shù)?,其精神氣質(zhì)和華倫時代的最高法院同出一轍?!?/span>

美國國會于1857年制定的法令規(guī)定,聯(lián)邦最高法院終身大法官的人數(shù)固定為9名。曾有法律界學者評價說:劉易斯就是最高法院的“第十位大法官”。

除了日常的高水準新聞報道與評論寫作,劉易斯同時也是一名法律方面的暢銷書作家。

1962年到1963年,他利用《紐約時報》長達4個月的罷工假期,以著名的“基甸訴溫萊特案”為主題,完成了第一本書——《基甸的號角》。

在這本后來被奉之為法律經(jīng)典的著作中,劉易斯用生動的筆觸再現(xiàn)了一名被指控盜竊罪的小人物如何不斷地寫信向最高法院申訴,最終得以洗刷冤屈,并使得最高法院通過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裁決:刑事被告人即使無力支付律師費用,也有權(quán)獲得律師的法律援助。在那之后,全美建立了一個公共的法律辯護體系。

劉易斯認為,基甸的勝利意義在于:“即使是一個最貧窮、最卑微的人,即使是入獄時沒有一個親友來探監(jiān)的人——也能把他的案子送達這塊土地上的最高法院,甚至,給法律體系帶來根本性的變革?!?/span>

《基甸的號角》一書獲得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通過閱讀劉易斯的著作來理解最高法院的意義和運作機制。這本書后來被拍成影視劇,由大明星亨利·方達領(lǐng)銜主演,劉易斯本人也在里頭露了一個小臉。  

一只理性的“號角”

言論自由和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是安東尼·劉易斯一生事業(yè)的主旋律。

1991年,他完成了他的另一本頗具影響力的著作——《批評官員的尺度》。該書以《紐約時報》在30年前所遭遇的一樁誹謗訴訟案為主線,再現(xiàn)了美國言論自由史上一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1960年,警察局局長薩利文因《紐約時報》刊登的一則政治廣告,以誹謗罪將該報告上法庭,并索求巨額賠償。在兩審失利后,深受一系列相似誹謗官司困擾的《紐約時報》奮起反抗,一路上訴到最高法院。1964年,最高法院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法理推斷和辯論,最終做出扭轉(zhuǎn)整個局面的判決,在判決意見書中,布倫南親筆撰寫道:“對公共事務的討論應該不受抑制、充滿活力并廣泛公開。”

最高法院的這一裁決保護了美國的新聞機構(gòu)免于誹謗案的侵擾,使他們肩負起監(jiān)督政府和官員的責任,成為美國社會在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權(quán)力”。

2008年,他推出新書《給那些我們所憎恨的思想以自由:憲法第一修正案傳記》,再現(xiàn)了美國悠長的言論自由史,以及所受的各種困擾。美國歷屆總統(tǒng),從約翰·亞當斯到小布什,都在面對危機和恐慌時對不同見解采取了鎮(zhèn)壓措施,并打壓公開表達的不同意見。

“當一個政府試圖阻止一家報紙揭露一場不得人心的戰(zhàn)爭……或者以危害國家安全和非法竊聽的罪名指責另一家報紙……這會令美國人感覺到危機……”劉易斯認為,自由的媒體和信息透明的社會有助于限制政府的權(quán)力。

劉易斯認為,正是因為自“9·11”恐怖襲擊之后,美國的新聞媒體懼怕所謂的“愛國主義”,沒能有效地履行輿論監(jiān)督的職責,使得在一場出于錯誤理由發(fā)動的伊拉克戰(zhàn)爭中,美國公眾被“強買強賣”這場戰(zhàn)爭而泥足深陷。

1970年代開始,劉易斯先后在哥倫比亞大學、哈佛大學等多所名校擔任教職,講授有關(guān)美國第一修正案和聯(lián)邦最高法院的課程。他也因?qū)Φ谝恍拚杆龀龅某删?,獲得了詹姆斯·馬蒂森的教席,并被時任總統(tǒng)克林頓授予“總統(tǒng)獎”。

終其一生,劉易斯都是言論自由的堅定捍衛(wèi)者。然而身為一名資深媒體人,他對媒體濫用新聞自由充滿著警惕。他的同事認為,劉易斯在后期對他所摯愛的新聞界有了許多“反對意見”。

他反對新聞界企圖從憲法第一修正案中為自己找尋某種“特權(quán)”,他反對新聞界對司法機構(gòu)的不信任心理;他也反對記者以拒絕透露消息源為對抗法律訴訟的“盾牌”。他以李文和“間諜案”為例,認為那些刊登報道說李文和泄露機密、卻拒絕在法庭上給出消息源頭的報紙,將自己的需要“駕凌”于因他們的錯誤報道而受到傷害的人之上。

劉易斯的妻子瑪格麗特 ·馬薩爾是美國法律界一位重量級人物。她是馬薩諸塞州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在他的幾本法律著作的前言里,都有一句向愛妻致謝的話——感謝她“提出過專業(yè)而充滿愛意的批評”。

而在馬薩爾大法官眼中,身為媒體人的丈夫熱愛法治之道,對其充滿激情,對美國的法官和司法體系抱有很高的敬意。

“他認為那是美國真正區(qū)別于其他國家的核心價值?!?/span>

安東尼·劉易斯

 1927年出生于紐約,2013325日去世,美國著名記者、作家,曾兩次獲得普利策獎,代表作有《批評官員的尺度》《言論的邊界》《吉迪恩的號角》等。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6期 總第816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16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quán)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