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秀珍站在已經(jīng)搬空的工作室,展覽“刺天”中的多件大型裝置作品都是在這里完成的(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梁辰/圖)
相關報道詳見《尹秀珍:你的安全出口在哪里》
尹秀珍養(yǎng)了四只貓,我好奇它們的名字。
她給養(yǎng)了多年的灰貓取名“輝暉”;收留了兩只流浪貓——“小老虎”和“斯大林”;女兒出國后留下一只cha cha,“我也不知哪個cha,喝茶的‘茶’,或檢查的‘查’?”
我告訴她,巧了,我在小區(qū)喂幾只流浪貓,取名相似。有只黑貓,像極了《貓貓的奇幻漂流》主角,很乖、很安靜,我叫它“墨默”,還有一只兇巴巴的花貓,總來奪食,我叫它“卡扎菲”。
我們哈哈大笑,這段關于貓的閑聊,該是整個采訪中最默契的對話。
做記者十余年,每次幾小時的龐雜對話,總能挑出幾句有趣的“東拉西扯”,它們無關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動機、經(jīng)歷和理念,也是篇幅限制之下最先考慮舍棄的部分,卻是這份工作在我心底的“閃光”時刻,常讓我想起自己畢業(yè)的院校,眾學子總愛念叨的那句——“自由而無用的靈魂”。
我相信,好的藝術就是在自由無用的狀態(tài)下“玩”出來的,正如尹秀珍所言,“人應該是自由的,尤其是頭腦里的那種自由。你要自由地去想、去看、去做一件事……雖然到最后你要具體地去生活,但不能局限于生活本身。”
就像搞不清女兒那只貓的真名,尹秀珍好些時候是“稀里糊涂”的。不少藝術家個展開幕后,“熱情”招呼媒體“推廣”,她留了微信就去“工作”了,一個多月沒回消息;許多作品隱喻頗深,但她只是輕描淡寫描述下“大飛機、大長腿”,主動放棄“解釋”,更多感謝公眾。開幕當日沒安排媒體導覽,但她特意為捐衣捐鞋的公眾做了導覽,當一個孩子提到想看《行思》里自己的鞋,她從團團包圍的人群中抽身而出,陪他去找那雙“有故事的鞋子”……
“我常說,犯錯不是錯,不讓犯錯才是錯?!痹谙壬味劾?,尹秀珍善于實驗“對禁忌的反向使用”,作品有“一把刀插在軟泥里”的溫柔?!按烫臁爆F(xiàn)場,尹秀珍布置了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洞”,步入其中你會恐懼,在無垠的“宇宙”深處,懸著一個直徑1米的“金喇叭”,播放著“旅行者一號”飛船攜帶的“金唱片”,里面錄制了55種人類問候語言和自然聲響。喇叭尾部留有觀察口,但里頭望遠鏡倒置,不起放大作用,反將所見物推遠縮小,猶如塵埃。1990年情人節(jié),“旅行者一號”回眸拍下一張震撼人心的照片:地球——那個“暗淡藍點”——在照片中僅占0.12個像素,是“一顆懸浮在陽光下的微塵”。
地球似一粒凡塵,吶喊“躺平”的人,則像裝置《塵的漣漪》中橫向生長的植物,每株都有著光鮮背景,無光無水,換了環(huán)境就得學會新的生存,重新審視自我生命與生存空間的關系。
自2024年11月“刺天”開幕時跟進采訪,直至2025年開春封面呈現(xiàn),我的一顆智齒,就像那些橫向瘋長的植物,斷斷續(xù)續(xù)發(fā)炎作妖,醫(yī)生建議拔除,我忐忑又迷信:疼痛消失,“智慧”會減少嗎?一番心理爭戰(zhàn):人生免不了“受苦”,每次能長點“智慧”就很感恩了。直到牙齒掉光,丟棄虛妄聰明,歡天喜地回歸赤子“清明”,那該多開心!向往著那一天,來過當下每一刻吧……
春天展覽閉幕時,有些橫長植物死掉了,經(jīng)歷漫長的心理建設,我做了個決定——把智齒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