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貝娜·希米德:將“失語者”畫進現實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特約撰稿 格雷 日期: 2025-03-03

(本文首發(fā)于南方人物周刊)

《五段對話》,2019,五扇彩繪門,舊木門上丙烯(格雷/圖)

明黃服飾、鮮紅背景、亮橙色面具、漸變幾何圖形……這些高飽和度的色彩與具有非洲特色的圖案交織在一起,喚起人們對那片充滿多樣性和活力的大陸的想象。

英國藝術家盧貝娜·希米德在中國的首次個展——“盧貝娜·希米德”于2025年1月18日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開幕,展覽回顧了這位非裔藝術家近半個世紀以來的創(chuàng)作歷程。

展覽現場 (格雷/圖)

希米德于1954年出生在坦桑尼亞的桑給巴爾,五個月大時隨母親移居英國。作為英國20世紀80年代黑人藝術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她的創(chuàng)作一直致力于重述黑人的群體經驗和歷史創(chuàng)傷。“當那些曾經失語的人重新開始講述,我們閱讀到的將會是怎樣的歷史?”這是希米德在創(chuàng)作中持續(xù)求索的問題。

早年學習戲劇舞臺設計的希米德,常常將肖像繪于真人大小的人形立牌上,營造出強烈的戲劇性和沉浸式空間。這些人形立牌的最初靈感源于倫敦餐館街邊的宣傳立牌,它們有時作為獨立的畫作呈現,有時作為大型裝置作品成組出現。

《難以下咽:蘭卡斯特晚宴服務》呈現了近百件希米德搜集并在其表面復繪的陶瓷餐具(格雷/圖)

《金錢的命名》(2004)是希米德的代表作之一,她創(chuàng)造了上百個職業(yè)各異的黑人形象,用色彩絢麗、材質多樣的拼貼呈現在人形立牌上。本次展覽選取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個形象,配以每個人物的自我介紹,為非裔族群提供了表達的舞臺:

陶藝家——

我的名字是齊娜

他們叫我莎莉

我做的盤子曾被國王使用

現在國王失去了他的房子

我找到了我的聲音

畫家——

我的名字是馬列佩薩恩

他們叫我波莉

我曾經繪制塑像

現在我擦洗墓碑

但我有陽光

藥劑師——

我的名字是妮拉

他們叫我珍妮

過去我種植治療疾病的草藥

現在我種花來讓富人開心

但花朵們很美

……

《難以下咽:蘭卡斯特晚宴服務》呈現了近百件希米德搜集并在其表面復繪的陶瓷餐具(格雷/圖)

希米德的作品涵蓋了繪畫、裝置、拼貼、聲音裝置等多種媒介,以肖像繪畫最為人所熟知。畫面中的人物看似來自特定的歷史瞬間,但其實大多源于希米德的想象并在她獨特的視覺語言中被賦予血肉豐滿的形象。

《宇宙珊瑚》,2024,布面丙烯及木炭(格雷/圖)

在希米德筆下,街頭巷尾的黑人商販化身為莊重的大尺幅肖像畫的主人公,優(yōu)雅地展示他們的服飾和行業(yè)。在此之前,他們或許從未以類似的方式進入過藝術史——在西方繪畫史中,類似的大尺幅全身肖像大都用來描繪王侯將相的光輝形象,而其中的黑人往往作為一種裝點。

在《五段對話》(2019)中,五塊將近兩米高的門板上分別描繪著裝扮時髦的黑人女性,她們自信從容地站在門前,像是隨時準備與人交流。希米德用這樣的愿景來重寫既有敘事,為在歷史中失去姓名的個體賦予身份、形象和尊嚴,正如她自己所說:“我將她們畫進現實。”

《金錢的命名》,2004,十個人形立牌(格雷/圖)

2017年,希米德作為年齡最大的候選人成為了英國知名的當代藝術大獎——透納獎歷史上第一位獲獎的有色人種女性。透納獎評委會評價稱,希米德“毫不妥協地處理包括殖民歷史以及種族主義在內的各項問題”。

網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5 第826期 總第826期
出版時間:2025年03月31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