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燒火龍的村民們赤膊上陣,在煙火中高擎龍頭,舞動龍身
從年前到正月十五,廣東梅州豐順縣埔寨鎮(zhèn)埔北村的祠堂已經(jīng)忙碌了近一個月,為元宵節(jié)的火龍表演做準備。在眾多的舞龍民俗中,客家“燒火龍”格外激烈壯麗?;瘕堃灾耋丸F絲為骨架,裱上白紙,涂上鮮艷明亮的色彩,再扎滿各式煙花,表演時一齊點燃,禮花升空綻放,火雨四射而出,跟隨舞動的彩龍在黑夜中翻騰,如萬千星辰灑落,爛漫至極。
埔寨火龍 視頻/南方人物周刊記者王小祥
在埔寨人看來,燒火龍是大事,關(guān)乎一年的運勢。據(jù)《豐順縣志》記載,早在乾隆六年(1741年),埔寨就有燒火龍的習(xí)俗。對于燒火龍的緣由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流傳較廣的是一則懲治惡龍的故事:東海龍王的龍孫濁龍在埔寨所在的南粵蓮花山赤嶺為非作歹,百姓苦不堪言,龍王命龍女清鳳降服濁龍,并將其分為龍頭、龍頸、龍身和龍尾四段,龍頭交予龍王,其他三段化為了揭西的“龍頸”、埔寨的“龍身”以及揭陽的“龍尾”。惡龍除掉,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后來人們在元宵燒火龍,祈盼豐年,祥和吉利。
竹編紙扎的火龍經(jīng)不起多次表演,往往用兩三年就要重新制作。厚公祠和紹業(yè)堂今年的火龍是新制作的,村里人都自發(fā)來祠堂參與。一條火龍全長35至40米,除卻龍頭和龍尾,龍身可分為數(shù)段,如七段、九段、十一段,通常是九段,最多的有十五段,但極少見。一段龍身重三四十公斤,龍頭則重達八十公斤,需要多個成年人合力才能抬起。
埔寨張氏祠堂尊祖堂中,村民在為制作火龍做最后的工序,纏上煙花
火龍表演的眾多道具中,龍頭是體積最大和最重要的,被擺放在祠堂的正中
埔寨祠堂紹業(yè)堂,上小學(xué)的張志微來看長輩制作火龍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埔寨火龍的代表性傳承人張自進在家中為孫兒制作了許多模型
孩子們在紹業(yè)堂外的廣場上放風箏。元宵節(jié)當天,人們就在這里迎接火龍出祠堂
表演時,分段的龍將銜接成一整條龍,追逐著戲龍的繡球。在火龍的前方,還有若干鰲魚和鯉魚開道,有些祠堂還會用竹篾和花紙做出創(chuàng)意造型,如十二生肖、壽龜、麒麟,甚至是恐龍。制作完整的燒火龍道具往往需要一個月時間,耗費不少,一個祠堂并非每一年都會燒龍。
在村里制作火龍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大多出門務(wù)工,不會這門手藝。2008年埔寨火龍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之后才逐漸有年輕人跟著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自進學(xué)習(xí)。張自進的手藝是從小跟爺爺學(xué)的,他的父親是村里第一批將火龍帶去外地表演的人,1980年代就曾去潮汕地區(qū)演出。張自進則在不斷的摸索中改進火龍的制作方法。
元宵節(jié)傍晚,火龍在村民們的簇擁下被抬出祠堂,在街上巡游一圈后再送至表演廣場
火龍隊伍在街上巡游時,村民拿著燃燒的草繩圈為隊伍開道
火龍穿過圍觀的人群,引發(fā)人們熱情的互動
火龍表演前,村里的青壯年舉著纏繞爆竹的竹竿繞場地奔跑
火龍表演現(xiàn)場,龍燈隊伍在圓形跑道上繞圈,另有村民在跑道中央負責點火和燃放煙火
中心村燒火龍的道具中出現(xiàn)一只綠色的“恐龍”
元宵節(jié)這天,燒火龍帶來的熱鬧會從午后持續(xù)至深夜。首先點燃的是祠堂門口的炮仗,一次三發(fā),炮仗會不間斷地放到傍晚,直至火龍被抬出祠堂。當抬火龍的隊伍浩浩蕩蕩地穿過大街,進入表演廣場,氣氛就到達頂點。
抬火龍的是村里的青壯年男性。燒火龍時,他們需要雙手把持著撐桿繞場奔跑,為了避免衣服被灑落的煙火點燃,他們要赤膊上陣,不少人會被掉落的火星燙出水泡。在客家方言里,“泡”音同“票”,被火龍燙到不僅是勇敢的標志,還有著財源滾滾的寓意。
龍頭重約七八十公斤,裝飾著彩燈和煙花,表演時需要十幾人一同抬起
抬龍頭的是村里的青壯年男性,表演時赤膊上陣
村民們舉著火龍繞場奔走
在客家方言里,“泡”音同“票”,抬火龍被燙傷不僅是勇敢的標志,還有著財源滾滾的寓意
火龍在黑夜中翻騰舞動,四射的煙火如萬千星辰灑落
如今,客家人不再需要艱難地與貧瘠和干旱斗爭,但人們依然信奉開拓和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埔寨的村民將燒火龍一年又一年地傳承下來,用一場爆裂激情的儀式,開啟新一年的奔忙與打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