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那天,諾貝爾文學(xué)獎揭曉,不是大眾盲目猜測的殘雪或村上春樹,也不是學(xué)界期待的安·卡森或品欽、提安哥??而是年僅53歲的韓國女作家韓江。即使她在公眾領(lǐng)域的知名度稍稍高過去年的福瑟和大前年的古爾納,但還是有不少人想當然地對她不以為然,潛臺詞是:論資排輩,什么時候輪得到你這個70后“小妮子”?
韓國媒體的反應(yīng)也有點復(fù)雜,第一個韓國人、第一個70后、第一個亞洲女性獲獎,這個獎就好像是扇向韓國某些男人的一記耳光。不知道諾獎委員會有沒有考慮到韓國性別歧視、剝削和霸凌的普遍狀況?遠不說女演員張紫妍等不堪性剝削自殺事件、N號房事件,也不說那些換臉性騷擾的中學(xué)生,我首先想起的是今年巴黎奧運后爆出令人難過的新聞:
奧運羽毛球女單金牌得主、韓國一姐安洗瑩,在奪冠后公開炮轟韓國羽毛球協(xié)會,隨后更曝光她遭國家隊霸凌的內(nèi)幕——因為她在隊內(nèi)年紀最小,故必須為“前輩”們料理雜務(wù),歷時長達7年,甚至要替隊中男前輩“手洗內(nèi)褲”。安洗瑩長年被迫承擔隊內(nèi)的繁瑣雜務(wù),除洗內(nèi)褲外,還要修理前輩們斷掉的球拍線、打掃前輩房間??即使去年杭州亞運會期間,安洗瑩右膝受傷休養(yǎng),仍需要這樣做,即使那時她已經(jīng)被視為國際羽毛球明星(世界羽毛球聯(lián)盟在2023年度把她評為最佳女球員和最有前途球員)。
老實說,這新聞發(fā)生在極度大男人主義橫行的韓國,我一點都不意外。韓國女性因此更努力更爭氣更有成就,也不是拜這壓力所賜,而是女性本身就有足以傲視這些猥瑣男的才華,如果被折彎(比如說張紫妍的慘?。遣荒懿徽f是社會的共業(yè)。
韓江作為一個新時代的女性小說家,可以想象她曾經(jīng)遇到過多少阻力。猛然我想起《82年的金智英》里夢想成為作家的金智英,原著小說在2016年出版的時候,看這本書的女藝人竟然遭到男粉絲的強烈抵制;女導(dǎo)演金度英執(zhí)導(dǎo)的電影上映時,甚至還有韓國男性聯(lián)名上書青瓦臺要求禁映——韓江的成名作《素食者》不也有類似的險些遭禁的遭遇嗎?——這一切都與韓國著名的支持本土文學(xué)的政府取態(tài)構(gòu)成很大反諷。
眾所周知,韓國極其盼望有一個諾貝爾文學(xué)獎為其民族精神增光,于是有類似“舉國體制”推銷諾獎候選人的傳聞。這次韓江獲獎也被某些觀察者視為“韓國35年外譯政策的果實”,不過我想,這個外譯政策的資源,在數(shù)年前還是嚴重傾斜向老詩人高銀這樣的男性名家身上的,直到高銀被指控性騷擾事發(fā)。韓國文學(xué)界和關(guān)注韓國文學(xué)的人才斷了這個念想。
其實我之前也是高銀詩的愛讀者,也有很多年認為他是理所當然最應(yīng)該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詩人。他的詩大氣磅礴,灑掃江山之間的崎嶇不平,為韓國近代史蕓蕓眾生立傳申冤。諾貝爾文學(xué)獎委員會給韓江的授獎詞:“表彰她用強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chuàng)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里面的“直面歷史創(chuàng)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放在高銀詩上也毫不違和,甚至更彰顯。但之所以高銀不獲獎,我覺得恰恰在于他言行不一,一方面關(guān)注了廣義的、歷史上的脆弱創(chuàng)傷;一方面卻在個人行為上給他所騷擾的韓國女性制造了新的創(chuàng)傷,且無視她者的脆弱,這是當下的、針對個體的犯罪。
高銀沉默了,但這不代表韓國政府會心甘情愿站到韓江她們這一邊。韓江獲獎后,新聞傳出她曾因在世越號沉沒事件中問責樸槿惠政府及支持在野黨,而在2016年就被政府列入黑名單,獲得國際布克獎時甚至不獲政府祝賀。而這次獲諾貝爾文學(xué)獎,現(xiàn)任總統(tǒng)尹錫悅的所謂賀文,也因為太假惺惺而被指像是AI代筆。
那么說以上是韓江獲獎在文學(xué)以外的抗爭意義嗎?也不盡然,文學(xué)內(nèi)部的抗爭自有文學(xué)特有的方式,不需要劍拔弩張。
看回韓江的作品,除了《少年來了》、《永不告別》這樣直接表現(xiàn)韓國民主進步史上遭遇的慘劇之作用于具體個人身心的作品——具體到讓讀者有切膚之痛,當年我在閱讀《少年來了》時數(shù)度擲卷,就是因為她描寫的死亡充滿感官質(zhì)感——也有更多處理日常生活里遭遇的壓抑與創(chuàng)傷的,除了《素食者》里不時出現(xiàn)的男權(quán)社會壓力和暴力的陰影之外,我在她的詩作里遭遇了更多。
韓江的詩(中譯本《把晚餐放進抽屜》)也擅長處理生死,驟眼看來深受高銀影響,但她詩中的生死動輒擺蕩到極端的兩邊:貌似不相干的、或者血肉相連的生死。死亡意象、傷害意象和幻象,在她的詩中比比皆是,且往往以組詩、連作的方式呈現(xiàn)出綿綿不絕的力量——或沉哀。比如說這首堪稱上品的《馬克·羅斯科和我——二月的死亡》:
沒有必要事先闡明
馬克·羅斯科和我毫無關(guān)系
他生于1903年9月25日
死于1970年2月25日
我出生于1970年11月27日
現(xiàn)在還活著
只不過
偶爾想起
在他死亡和我出生之間經(jīng)過的
九個多月的時間
他在工作室旁的廚房里
用刀劃過兩只手腕的清晨
那前后幾天
我的父母行房
沒過多久
一丁點的小生命
在溫暖的子宮里凝結(jié)
在深冬時節(jié)紐約的墓地
他的身體還沒有腐爛的時候
這件事并不神奇
只是悲涼
我的心臟當時還沒有跳動
只是一個小點
不懂得語言
不知道光線
不懂得流淚
只是凝結(jié)在
淺紅的子宮里
在死亡與生命之間
如同裂縫般的二月
堅持,再堅持
終于在即將愈合的時候
在冰雪融化了一半,更寒冷的泥土里
他的手還沒有腐爛的時候
(盧鴻金 譯,下同)
詩中兩個藝術(shù)家的生與死距離原本甚遠,在詩人的魔法下變得如此接近、糾纏甚至重疊。這首詩的前半部分屬于一般詩人能夠駕馭的聯(lián)想,但后半部驚心動魄,把生死之間的互相吞噬又互相滋養(yǎng)用穎異的意象彰顯出來。
詩集里更有另一種讓人想及上世紀那些自殺的自白派女詩人如西爾維亞·普拉斯(Sylvia Plath)、安妮·塞克斯頓(Anne Sexton)等的、更為切身于女性自我的創(chuàng)痛史,如《流血的眼睛》系列,且看其三:
如果被允許,我想談?wù)効嗤?/span>
初夏的天際
仰望著搖曳的巨大柳樹
隨著那靈魂的頻率
領(lǐng)悟到靈魂破碎的瞬間
(真的)如果被允許,我想詢問
即便如此破碎
我仍然活著
皮膚柔軟
牙齒潔白
頭發(fā)依舊烏黑
在冰冷的瓷磚地板上
跪下
記憶起根本不相信的神時
救救我,這句話如此隱約閃爍的理由
眼睛里流淌的黏糊糊的東西
為何不是血而是水呢
破碎的嘴唇
黑暗中的舌頭
(還是)流向漆黑開合的肺臟
我還想詢問
如果被允許的話
(真的)
如果不被允許的話
不
創(chuàng)痛與禱告也許屬于人類共有,但求救、疾呼的權(quán)利被允許與否的糾結(jié),恐怕更屬于女性的真實困境。作為強有力的寫作者的韓江并非不能克服這困境,但她不輕言克服,她更擅長把歷史嵌在遙遠的背景前,襯托自己作為女身在壓力下的微弱的抗力以及局限,一如《傍晚的葉子》的比喻:“我的身體/像巨大的缸子一樣越發(fā)深邃/想起舌頭和嘴唇/我后悔了/我似乎了解/起身又是百年/得在太陽底下行走/那里的傍晚葉子/用別的光線翻身/淹沒在漆黑之中”。
這個女身,清晰地作為女兒、妻子和母親,在不同的詩中告解著,不卑不亢,也毫不畏懼可能接踵而至的傷害與污名。在《致孝。2002年冬天》的結(jié)尾,一個日常的母子在海邊嬉耍的場景,漸漸變成對死亡本質(zhì)的直擊和韓江的自我啟示,那里面的“因為”如此理直氣壯,讓我們相信即使母親傷痕累累,她也沒有被擊敗。
“沒關(guān)系
因為大海還沒有到來
直到它把我們卷走為止
因為我們會這樣并排站著
因為我會再撿一些白色的石子和貝殼
因為我會把被海浪打濕的鞋子晾干
拍落粗糙的沙粒
有時也會 癱坐在地上
用臟手 擦拭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