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最后的砍葦工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陳正軍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聶陽欣 日期: 2024-08-19

(本文首發(fā)于南方人物周刊)

2013年,湖南澧縣,砍葦人迎著清晨的朝霞走進砍葦地(陳正軍/圖)

秋冬的洞庭湖邊,以往總能看到用蘆葦搭建的棚屋,簡陋程度各不相同。有的將蘆葦緊實地捆扎在一起,斜立著圍成一個拱形的棚,有的用小捆蘆葦編織成棚屋的骨架,再罩上一層防風的塑料膜。棚屋是蘆葦工在蘆葦收割季的住處,秋冬立起,將近一百天,他們在棚屋中吃飯、睡覺。

2014年,湖南津市,砍葦工在棚屋外簡單洗漱(陳正軍/圖)

蘆葦是洞庭湖濕地最大的植物群落,面積約有130萬畝,曾經一年的產量可以達到120多萬噸,約占全國蘆葦總產量的三分之一。蘆葦主要用于造紙。洞庭湖邊的造紙廠,每一家都有大面積的蘆葦儲存場,收割季時堆滿整齊的蘆葦垛,運送蘆葦的車輛往來不絕,這些蘆葦都靠人工一刀一刀地收割出來。

2012年,湖南沅江,砍葦工休息時在棚屋外逗狗、喂雞(陳正軍/圖)

每年,成千上萬的農民從湖南湘西,以及與湘西交界的貴州、重慶來到洞庭湖區(qū),他們大多是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以家庭或村落為單位,成群結隊出行。一個家庭的男女老少都可能是蘆葦工,有時候年幼的孩子也會被帶去蘆葦地,一邊看大人做活,一邊長大。

2014年,湖南澧縣,為加快砍蘆葦的進度,包工頭每天將午餐送到現場,集體開伙食(陳正軍/圖)

收割蘆葦按量來計算工錢,體力好的蘆葦工一天能砍一百余捆,每捆約五六十斤,一捆的工價一塊多。在農事結束后,收割三個月的蘆葦,他們能掙上一萬多元回家過年。對于以農耕為主、靠天吃飯的農民而言,一份勞動拿一份錢的機會是稀少的。

2014年,湖南澧縣,來自湘西苗寨的砍葦工準備將蘆葦打捆(陳正軍/圖)

為了多砍幾捆蘆葦,工人們往往清晨四五點就醒來,輪流做早晨和中午的飯食。太陽升起前,洞庭湖濕地泛起白茫茫的晨霧,他們就在霧氣中開始一天的勞作,在蘆葦蕩里不停地砍、摟、拖、捆,除去中午吃飯時短暫的休息,一直干到晚上七八點,然后踏著夜色回到棚屋。

2014年,湖南澧縣,工人在天黑前將捆好的蘆葦收集裝車,運往臨時碼頭(陳正軍/圖)

2018年,為了保護洞庭湖生態(tài)環(huán)境,湖南省陸續(xù)清退洞庭湖區(qū)全部的制漿造紙企業(yè)。沒有回收蘆葦的造紙廠,也就沒有了收割蘆葦的工人。政府和企業(yè)開始對蘆葦產業(yè)進行轉型升級,有的企業(yè)嘗試用機器收割蘆葦,粉碎后用于生產環(huán)保板材和生物質發(fā)電;岳陽則舉辦蘆葦藝術節(jié),試圖用蘆葦資源發(fā)展旅游業(yè)。洞庭湖邊再無蘆葦屋。

2014年,湖南津市,無論收工多晚,砍葦工都要在睡前磨好第二天用的砍刀(陳正軍/圖)

2014年,湖南澧縣,來自鳳凰的苗族女工在砍蘆葦(陳正軍/圖)

2018年,湖南沅江,這是最后一次來砍蘆葦了,來自張家界的土家族男工思索著來年的秋冬季營生在哪里(陳正軍/圖)

2023年,湖南岳陽,蘆葦藝術節(jié)上的麋鹿展品(陳正軍/圖)

2014年,湖南漢壽,越冬的候鳥從蘆葦蕩上空飛過(陳正軍/圖)

2016年,湖南漢壽,游客在蘆葦蕩里露營(陳正軍/圖)

2014年,湖南津市,星空下的蘆葦棚屋(陳正軍/圖)

網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06期 總第806期
出版時間:2024年09月16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