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大自然丨記者手記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楊楠 日期: 2023-11-03

(本文首發(fā)于南方人物周刊)

5月23日,2023年珠峰科考登頂隊員在沖頂

相關報道詳見《冰川記憶:中國珠峰科考六十年

這兩年,我時常懷念一個或許并不存在的昨日世界。就好像茨威格形容他的父輩,被理想主義蒙蔽的一代人抱著樂觀主義的幻想,堅信寬容和友好是不可缺少的約束力,真誠地認為各個國家及各個教派之間的界限和信仰的分歧,將會在人們的友善中逐漸化解,整個人類將享有最寶貴的財富:和平與安全。

種種原因,我的工作和生活都在面對各種各樣的人群,了解各式各樣的思想,在溝通、靠近、了解、解釋。而就像我的同事M所形容的,時常會想“即時退出人類社會”。每當此時,我就會做一些和人類無關的選題,動物或植物,大河或高山。無論大象出走還是洪水泛濫,無論冰川消融還是山林火災,這些都折射出人類的渺小和愚蠢,人類的退讓與自救。

這便是我想報道珠峰科考、冰川消融的最初動機。簡單地說,連珠峰都能測出DDT(有機氯類殺蟲劑)了,連東絨布冰川都在節(jié)節(jié)敗退了,對于喜馬拉雅這座橫跨五國的年輕山脈,人類難道不該擱置偏見與分歧,互相信任合作么?也確實,在采訪中,冰川研究者普遍把世界視為一體,面對自然,面對宇宙,爭端與沖突都失去了意義。

盡管,全球變暖不僅關乎環(huán)境,也關乎公平。最脆弱人群和生態(tài)系統遭受的損失和損害尤為嚴重,也正在承受與自身責任不相稱的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

如同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主張“重寫文學史”和人文精神大討論,意圖在文學中剝離立場本就是一種立場,意圖超越意識偏見去記錄科學工作,或許本身就是一種意識的選擇。

蘭州和西藏的采訪,在我面前展開的是開闊的世界,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這些在中國西部從事冰川研究的科學家熱愛野外科考,部分原因就是熱愛自由,追求瀟灑的生活,他們能夠忍受在珠峰腳下駐扎十年的艱苦,也是他們不吝嗇時間,有能感知到地球脈動和珠峰壯闊的幸運。

有回晚上采訪,我們坐在蘭州大學的操場上,受訪者跟我說,有時候還挺同情你們大城市人,那么多壓力,永遠走不出鋼筋水泥的城市森林。我突然想到印象派的誕生:經歷了工業(yè)革命的都市人,開始厭棄彌漫著工業(yè)霧霾的倫敦,向往田園與大自然。而后脫胎于印象派,又誕生了更為自由的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中國也已經完成了工業(yè)革命。今天的國人,是否也向往自然與田園?向往離開小環(huán)境或大環(huán)境里的沖突與爭斗?這是否會催生新的文化形態(tài)?

說回對全球變暖、冰川消融的關注。我心里過不去的愧疚是,記錄一些研究冰川、感知地球脈動的人以科學證實人類活動劇烈地傷害了環(huán)境,好像談不上是關注環(huán)境變化。

但最近,我讀到了一段金國威的創(chuàng)作闡述,感到有所安慰甚至自洽。他是以拍攝《徒手攀巖》、《泰國洞穴救援》享譽全球的紀錄片導演,他說:“我喜歡拍攝人性積極的那一面,那些能激勵我們變得更好的品質。我有很多朋友拍攝人性的另一面,戰(zhàn)爭、沖突、爭議。很顯然,我還沒有拍過這種主題的作品。世界上已經發(fā)生了這么多灰心的事,讓人悲傷,讓人憤怒,我希望試著制作能與之抗衡的作品,我想這是我能為世界做出的貢獻?!?/p>

網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06期 總第806期
出版時間:2024年09月16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