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食欲VS永愛,肯定“雞娃”的女兒與后悔“雞娃”的媽媽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鄧郁 圖 受訪者提供 日期: 2023-08-25

到底要把我們的孩子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 (本文首發(fā)于南方人物周刊)

“我是‘雞娃’的受益者。”坐在我面前的影視編劇王食欲(網(wǎng)名)氣定神閑。“不過除了初中三年,基本上我是被‘素質雞娃’?!彼a充道。

這和兩年前她的表述似乎有很大扭轉。2021年,王食欲在《VISTA 看天下》發(fā)表了一篇長文《北京第一代“雞娃”,給大家講講內卷教育的切膚之痛》,里頭分享了自己的“雞娃成長血淚史”,引發(fā)眾多讀者討論和媒體轉載。她的母親永愛也寫了一篇文章作為回應,對于自己的過度“雞娃”有所反思。圖書編輯徐競然由此好奇:教育能夠怎樣塑造一個人?以及,一個人究竟要怎樣度過這一生?

在她的提議下,王食欲和永愛分別撰寫了王食欲的成長經歷和體會,匯成了《媽!這是我的人生》一書。究竟該不該“雞娃”,怎么“雞”,親子關系和興趣愛好如何培養(yǎng),怎樣應對外界挑戰(zhàn)和內心追求?母女倆分別有各自的書寫。

2023年夏,永愛和王食欲在新疆旅行途中 (受訪者提供/圖)

生于1995年的王食欲,一路經歷了不同教育模式的洗禮:小學就讀于北京朝陽區(qū)某重點小學,高年級起母親就帶她上各種學科輔導班;結果初中時沒能如愿進入心儀的公立重點學校,而是就讀于前門附近一所民辦公助的外國語學校,在此度過苦學的三年;中考時,她靠優(yōu)異的成績和一堆獲獎證書,已穩(wěn)拿匯文等名校的入學資格,最后卻因為愛好寫作并曾在雜志發(fā)表小說的特長,被北京四中第一屆道元班錄取,體驗了三年非主流的教育;在四中,她萌生了做電影編劇、導演的念頭,最終在半年內,文化課總分從兩百多分提升到高考628分,以專業(yè)和文化課全國第一的成績,考上北京電影學院。在廣告和影視行業(yè)工作一段時間后,王食欲繼續(xù)去倫敦大學深造文史、哲學。

12歲時的小升初是王食欲人生的第一個低谷。2010年北京首次嘗試電腦派位,王食欲眼見成績不如自己的同學卻因為評上區(qū)市三好學生而進了優(yōu)質學校,父母信息掌握不足,即便從四年級開始上了三年各種課外補習班,卻仍然與夢想的初中失之交臂。永愛形容女兒“一夜之間長大了”。

此后王食欲開始拼命“自雞”:每天在車上吃早餐,邊吃邊收聽新聞廣播;盡可能在學校里完成當天的作業(yè);沒完成會站在放學回家的公交車和地鐵上寫;就連從地鐵站走回家的那10分鐘路程,都得聽一段VOA慢速英語或TED英文演講。她會央求媽媽給她報她認為有用的輔導班,也會盡各種可能去獲得小學時沒有努力追求過的三好學生資質。

結果換來了王食欲優(yōu)異的成績,卻也養(yǎng)成了在永愛眼中“女兒如‘斗雞’般的、令人討厭的慣性競爭行為”。有10年時間,王食欲認為睡眠是一種懶惰和奢侈。高中時去美國做交換生,王食欲驚覺美國同齡人一起玩電動游戲和捉迷藏可以那樣奔放快活,自己卻好像喪失了玩耍和體會快樂的能力。

今天的王食欲著有《妻子是制片人》《富貴險中求》等幾本小說,朋友沈十五形容她“做什么成什么,能量很強,載著她超出了同齡人很遠的距離”;與《南方人物周刊》記者交談時的王食欲,開朗、得體而又直言不諱,也保有對身邊人和陌生人的同情心與照護。是什么造就了這樣的王食欲?

“四中和北電。”母女倆回答?!八闹兴茉炝耍ㄋ模┆毩⑺枷牒烷_放思維,北電則教會(她)做一個社會人?!?/p>

2010年,北京四中新高一年級開辦“道元班”,計劃只招收30名學生,實際招收18名,選拔標準是:在某一領域具有濃厚的興趣,且有超乎尋常的學習內在動力和能力。在當時的英語老師王曉寧看來,道元出了很多特立獨行的孩子,那個時間和之前的15年,也是四中教育最巔峰的階段。

“道元班不是玩命地講題,更多是教學生學習方法,我們要求孩子練習原版閱讀、電影賞析、批判性思維。”王曉寧說,“剛開始王食欲也不干。經常拿著小本本,問平行班要英文題來做?!焙芸欤邮芰诉@種新鮮大膽的訓練:歷史作業(yè)是研究李鴻章的《籌議海防折》,自己查找文獻完成論文;語文會花小半個學期來講《聶小倩》,以此理解古人的愛情、明清時期的美學以及神秘主義的遐思;有的作業(yè)學生覺得是重復性訓練、沒必要,可以不寫。

14歲時,王食欲決定成為一個素食主義者,因為不愿“殺生”而不想?yún)⒓觿游锝馄剩M而提出高中三年生物課自學。學校和老師表示接受,但她需要完成比其他同學更多的作業(yè)和學研項目。“即使他(老師)不認同我,也能尊重我?!?/p>

高二時,她和同學一起去貴州拍攝塵肺病人紀錄片,還隨學校的戲劇社參加了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jié),漸漸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更感興趣的不是文本,而是敘事”,影像和編劇創(chuàng)作才是最能實現(xiàn)自我表達的路徑。

當年頗為“前衛(wèi)”的道元班開設10年后告一段落。多年后回望,王食欲認為那些年的學習與“被雞”“自雞”生涯,訓練了自己的專注力和學習能力。但從初中萌生起寫作愛好,到在四中這種愛好被肯定和支持,她逐步與母親“希望自己考上清華北大”的愿望“決裂”,并用習得的能力去幫助自己一步步靠近理想。

有讀者質疑,這些道理可能適用于我的人生嗎?這根本不是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一個能上四中、北電、出國留學、當了編劇的人,再反思‘雞娃’,不是得了便宜還吧嗒嘴嗎?”

大學時在劇組工作的王食欲 (左三) (受訪者提供/圖)

在永愛看來,她和女兒的書寫都只代表他們自己。因為“小鎮(zhèn)做題家”的出身,家里的姑姑、親姨從小輟學或者被丈夫家暴,永愛一直抱著“唯有讀書才有出路”的看法。直到目睹女兒情緒狀態(tài)和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她開始不斷反思自己一貫以分數(shù)為目標的“雞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到高中,我的教育觀被四中和女兒的表現(xiàn)完全顛覆了。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長成幸福的普通人:能夠找到人生支點。這個支點不應該是成績、分數(shù)、工作成就、名聲威望等一切可以被量化的和橫向比較的事物,而是要關注個人的滿足感、成就感?!?/p>

以下為南方人物周刊對永愛和王食欲母女倆的同題問答:

“雞娃”沒有扼殺我的創(chuàng)造力

南方人物周刊:怎么看待從小學到中學階段的“雞娃”對王食欲的影響?

永愛:小時候她不知道學習和分數(shù)是什么。她一考不好我就給她臉色看,“怎么這么差呀?”其實“雞娃”浪費了孩子很多童年的快樂。為了能讓她進家周邊的三個意向重點公立初中,四年級就開始讓她上這三個學校的語數(shù)英輔導班,周末兩天她要上9節(jié)輔導課,而且每門上的全是一個內容。有意義嗎?真沒意義。

那時候我每次送她去補習,她也沒有為難情緒。上完課出來,她見到我們就很開心。后來反思,我就是太盯著分數(shù)了。我們樓上有很多小朋友,屬于散養(yǎng)狀態(tài),我不讓她和那些小孩子一起玩。這么多年,樓里的小姑娘看著我,都挺煩我的。我也覺得對不住那姑娘。

王食欲:要我現(xiàn)在來說,我會覺得我是“雞娃”的受益者,比受損要多。

我去美國高中交換過,也在英國和歐洲讀過書,綜合地看,中國的基礎教育非常好,能學到很多知識。我受到的“雞娃”沒有扼殺我的創(chuàng)造力。

當然我不認可重復性訓練。在我的經歷中,四中是素質教育,小學周末上補習班沒辦法,為了初中“占坑兒”。但那不是主要的。周一到周五在學校里還有科技、茶藝課,校內還是算素質教育。只有初中那幾年是不成功的“雞娃”教育,沒有必要。至于現(xiàn)在,有了很多新的學科思維的手段,至少在北京我感覺大多數(shù)家庭一定是學科和興趣兩方面都有“雞娃”,而且很多是“素質雞娃”。

中國“雞娃”的負面在于,一旦過于重視指標性的內容,比如把對素質的衡量變成你會幾樣樂器,得到多少獎,孩子的心理感受會很不好,尤其是心智不成熟的青少年,會承受他們本不需要也承受不了的壓力。有的學生能把壓力化成動力,有的學生真的會抑郁、難受。

有個詞叫academic performance(學術表現(xiàn))。在歐美,青少年的成績沒那么指標化,你表現(xiàn)不好不會太影響交友,不會形成社交階層感。

南方人物周刊:王食欲的主見、對社會的洞察是何時何地積累起來的?

永愛:小時候食欲很乖,沒有什么主張。她信賴媽媽,覺得媽媽說的都是對的。“小升初”的挫折給她很大的打擊,孩子那會兒就顯示出了她自我意識的苗頭:開始“自雞”。作為家長,我們那時候其實是“沒臉”的,覺得沒能給孩子足夠的幫助。她也意識到父母“靠不住”。

初中她喜歡上寫作,也會和我爭論,但大事情還是聽從我。到了高中,我就說服不了她了。而且她已經學會自己去調查,去北大、清華、北電聽講;她會自己搜索資源,考學該怎么準備……面對這個不同尋常的巨大進步,蒼白無力的那個人不再是她,而是我。

食欲上中學時,有人在路上發(fā)房產廣告,她看了,建議我們在京西北買個小房子投資。最后我們真聽她的,買了,也升值了。(笑)包括上各種輔導班、聽課,她也會考慮性價比。她還給我出主意,操心我工作的事,挺難得的。但我感覺,這也給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精神負擔。當然,慢慢她就會想,我要遇到這種事,怎么處理。

王食欲:一個人要是會觀察,他得到的信息量會大很多。其實補習班就是一個小世界。那時暑假上的補習訓練營只有你(在那兒),你會認識很多同學,不用經過家長同意的,也能看到平時“光鮮”的男老師在對面宿舍樓洗褲衩。(笑)對老師的評判也有你自己的想法。這也算童年的一部分。

我還在北京一所私立學校上過夏令營,見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有個外教是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梳著雷鬼的發(fā)型,老給我們講黑人民權運動,上課的時候給我們發(fā)閱讀材料。你能看到每個人不同的訴求,原來老師也有偏見。

做紀錄片的過程中,我能看到成年人的欲求、他們的愚蠢和處世技巧。一下子,相關的國家政策、政治教科書里學的內容,就和現(xiàn)實對應起來。

但引領我一生的東西其實是我的信仰,我人生里所有的勇氣、抉擇,都來自于它?!对茍D》是我最喜歡的電影。2013年我17歲,當時一天里連看了三場,那部電影里有輪回,有無私的大愛,我看完就非常堅定我要去考電影學院。你想人這一輩子,不過彈指一瞬間,何必糾結是不是(高考)得六百多分?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這對我很重要。

王食欲高中時和同學共同拍攝的塵肺病人紀錄片劇照 (受訪者提供/圖)

“我不是有遠見的家長”

南方人物周刊:回過頭看,怎么評價一路給王食欲報的學科補習班和課外興趣班?

永愛:我們那個時候報補習班,目的是為了見識到好的老師和教學思路,他們分析和研究問題的方法。因為在學?!俺圆伙枴?,需要(創(chuàng)意)又快又好的老師引導。但如果沒有拓展的話,就是課堂知識來回重復,這是補習的弊端。同時也可能造成老師“在學校里應付,在外面創(chuàng)收”。

說到興趣課,食欲小時候上舞蹈課時,能從前門走回團結湖(近10公里),氣色、身材都好。應該長期培養(yǎng)一項鍛煉身體的愛好,我挺遺憾沒有讓她堅持;學古箏學了10年,對她傷害很大。雖然她現(xiàn)在拿起譜子就能彈,但她很厭煩。不過我還是覺得古箏磨煉了她能坐得住的性格和吃苦精神,鍛煉了記憶力;還有學校里的科技課她可喜歡了,做模型、學電焊、鼓搗手工、畫畫她也喜歡,這也讓我給“掐滅”了。

我比較世俗,不是有遠見的家長,報興趣班的時候是站在“功利”的角度,一旦認為影響學習成績了,就給孩子設置障礙擱置起來。

她喜歡寫作,初中時我也利用了她這個愛好。我們約定:你可以在課余寫,但必須考進前幾名。后來因為寫作想要休學,我沒同意。我怕她一旦開始在家里全心創(chuàng)作,就拉不回課堂去,等于輟學了。

王食欲:有需求就有市場。興趣班一方面是家長擔心孩子沒有技能,就學個東西吧。也有孩子是真喜歡。

補習班的好處,是能照顧到一些沒能力買學區(qū)房、送孩子去更好學校的家庭,他們可以通過補習“不至于和同齡人差太多”。

中國不太適合美國的教育模式,在美國讀私立學?!芭捞佟币埠芫?,相當于是用錢制造了壁壘。我覺得中國的“雙減”政策方向是好的,伴隨的還有教師輪崗,更偏向日本和歐洲一些。

新政策對當下讀小學和中學的家庭會有些措手不及,他們要面對“如果孩子成績不佳,用什么方式去補”的問題。我認識一些孩子剛剛出生的年輕父母,他們更多會考慮孩子未來要做什么,而不是眼前多少分,會想得更長遠。像這些父母,可能都是上學而思、金鑰匙、新東方長大的,到底效果如何,他們已經有數(shù)了。孩子適合上什么學校,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他們會重新規(guī)劃。

南方人物周刊:“雞娃”真的讓王食欲如媽媽說的,“像永動機、得空心病”,成了“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嗎?

永愛:是的。從惡性的卷和競爭中走出來的孩子,像一個陀螺,天天被抽打,老想往前轉。一旦停下來,就不知如何是好。王食欲初中把自己“雞”進了班級前三,全年級前五。遇到考試成績不理想,她就無法接受,會很低落,是“空心病”的表現(xiàn)。后來她通過寫作來傾訴,實際上是在治愈內卷造成的傷害。

小升初后,她忽然想明白,我要做一個老師喜歡的孩子,才能拿三好學生,才能上好高中。所以她會主動擦黑板,做好老師交待的每件事情;放了學也不回家,跟幾個女同學一起吃肯德基,因為她們在班里有影響,能投票讓食欲當上三好生。完全就是因為想當三好生——這成了她的心病。

王食欲:我媽用了這樣的詞來框定我,那是她的權利和說辭哈。初中時我比較偏激,覺得老師水平一般,父母不可靠,就很“中二”,藐視你們這些成年人。所以我拼命地學習,想盡一切辦法奮發(fā)圖強。初一初二的時候也盡量滿足班主任提的一些要求和任務,因為我喜歡那個老師,目的性也很強:只有學習好,當上“市三好”,才可能改變命運。

有一段時間我和那幾個女生一起,是,我也渴望有同學認可,不想被孤立。但她們都沒有投我票,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我追求的友情很塑料,不值得我花時間。我后來看戲劇認識的同學“小毛球”到現(xiàn)在也是很好的朋友。所以不是一味當“舔狗”就能得到友誼,人和人之間要匹配。

如何定義成功的人生、幸福的生活

南方人物周刊:永愛和王食欲之間,是怎樣的一種母女關系?

永愛:我們沒有疙瘩,互相怎么說都不介意,是“閨蜜+母女”。我在我們家是“大事情上清楚,小事情上糊涂”。大事上,比如她不學習,我會和她急。她知道有些事是不能越過媽媽的底線的,哪些事媽媽是可以隨意的。

其實我一直是比較柔弱的,還是她強勢。小時候她不反抗我,也是因為她覺得我弱。我都是和她商量,如果覺得有的事情她可能不接受,我就會想想,怎么來說更好。

王食欲:我不是很叛逆。我媽也沒有把我當成孩子,我們之間像朋友。我特別小的時候,她就會把她工作當中遇到的問題和我講,問我有沒有建議。有的孩子會覺得有負擔,我會覺得“這女的不行呀,我得幫幫她”。如果有補習班太貴,她會跟我說她支付不了,我們會像戰(zhàn)友一樣一起做調研。

我在四中和北電還是能感受到她的執(zhí)念(希望我上清北),但那更多是她單邊的,每個人有自己的執(zhí)著。后來她的想法加不到我頭上了,我是有理有據(jù)的。我一般都會跟她說:你要支持我,好好調整你自己。

我覺得她從小到大可能最缺的是錢,會用錢來衡量很多問題。但她是個挺暖心的媽媽,初中時會幫我做成績表,抄錯題本。她超有責任感,對家庭的責任蓋過了對自己的責任,很迷失。我問她,你不著急嗎,現(xiàn)在還不知道自己要干嘛?

她是很積極的人,現(xiàn)在她還每天學四十分鐘英語呢。

王食欲留學期間在丹麥學爬樹 (受訪者提供/圖)

南方人物周刊:如果人生至此可以調整,你們最想改變的是哪一段、哪件事?

永愛:那我一定在女兒小學和初中時不再那樣激進地“雞”她。我特別后悔那時候給她上那么多補習班,剝奪了她童年的快樂。有那么多時間,帶她上博物館,去公園,出去旅行多好。我會讓她嘗試一下直到現(xiàn)在她都不敢坐的過山車;我會買點種子回家,讓她觀察植物從發(fā)芽到長大的過程;會允許她養(yǎng)寵物,不再把寵物當成浪費她學習時間的敵人……只要是她感興趣的事,我都支持,即使這個興趣可能會半途而廢。僅僅是愛好開始的過程,就能給她很多的快樂和幸福。這還不夠嗎?

她在書里寫,后來她在英國情緒很差甚至要自殺,是一種政治性(社會性)抑郁,來自于一個人對社會的關注,她覺得她對他人的命運負有責任,當結果沒有達成自己的意愿,會感到痛苦。我不了解這種疾病,但我始終覺得,她的抑郁和我“雞”她是有關系的。

王食欲:那我初三一定會休學。停上一年學怎么了,又能怎樣?這是我唯一后悔的事情。如果那時我上網(wǎng)絡平臺先寫出一本書,后面的事可能都不一樣了。

(人物周刊:那可能也沒有后面四中和北電的經歷了?)

那也不見得會過得很差,也是一種不錯的人生啊。

南方人物周刊:怎樣才算成功的人生?對幸福的理解?

永愛:人生,能夠成功很好。但不成功,也應該有幸福。我從前對女兒的期待就是,她學成畢業(yè)了,能自食其力。有一天我走了,她能養(yǎng)活自己,活得快樂。那是我對女兒人生成功的定義。我“雞”她就是希望她能有個穩(wěn)定的好工作,但她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我根本沒想到她會因為寫作不錯而生存,而且還能賣出影視版權。

幸福就是能夠經濟獨立地活著,從生活里發(fā)現(xiàn)快樂和滿足。食欲和我不一樣的地方是,她有躁郁癥。因為她的童年失去了很多快樂生活的體驗,造成了她后來的不幸福。(哽咽)這是我對她充滿擔憂的一點,是一個隱患。

(人物周刊:患病也不完全代表不幸福?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心理疾病,就看如何與之相處。)

是。和她聊天你會覺得她狀態(tài)不錯吧,但你沒看到她糟糕的時候。她得病的時候我特別自責。

王食欲:我一個北電的同學現(xiàn)在在武當山學習劍術。他拍了很多視頻,他的想法就是幫助更多人強身健體,我覺得他挺棒的。我會在意能給他人和社會創(chuàng)造多少價值,這也是四中原來的劉長銘校長跟我們說過的:“你們占用了多少教育資源,就應該幾十倍地回饋社會?!彼员绕鹪诩依锼。腋敢馊プ鲆粋€慈善活動?,F(xiàn)在每當我工作時懈怠了、想要休息了,還是會陷入自責:“你不能平庸,不能泯然于眾人?!?/span>

我覺得快樂是虛假的。從出生到死亡,都像生了一場大病,很短暫。只有痛苦是真實的,幸福更像是一種鎮(zhèn)痛劑,是無常。死亡不是終點和解決方案,修行是好的方案,但我也沒到達。

南方人物周刊:王食欲中學畢業(yè)10年后,你們感受到的當下教育環(huán)境是怎樣的?在你們心目中,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王食欲:我覺得今天的孩子們辛苦,家長比以前更辛苦。常常是“提著豬頭找不著廟門”,不知道往哪兒拜才能拜進(好學校)去。美國那個作者寫的《我是個媽媽,需要一個鉑金包》好真實,中國的階層固化沒那么嚴重,但也有一定傾向。

你問我什么是好的教育?很難界定,要看受教育的是誰。

如果家長和孩子對自己的定義是普通人,那看看張雪峰就好了。我覺得他有的概念是對的,張雪峰說的不全都是流量網(wǎng)紅話術,能(一定程度上)“拯救”一些特長不太突出的孩子。

如果定位為不普通的孩子,那可以走非凡的路線。我就認識一些挺非凡的人。至于我自己,同溫層里很普通,在別的溫層,就很詭異。(笑)我經常舉例,當年我認識的那個理科班的同學,就因為金融前景好,他就放棄自己喜歡的醫(yī)學去學金融。他們家經濟也不差,做出這樣的選擇我就覺得很奇怪。

永愛:我有個親戚,女兒才小學五年級,雅思已經能考下來了。她每個假期各種課程都報得滿滿的。語文拿不了100,作文扣一分兩分,她媽媽就帶她跟老師學了一個暑假。現(xiàn)在這個媽媽天天把女兒寫的作文發(fā)給我們,讓我們改。還為女兒能進東城好學校,買了個50多平的學區(qū)房。孩子的英語、西語都相當流利。但全家都是緊繃的,一刻都不能停,似乎一停就會被其他孩子超過。這些家長焦慮的是,哪怕學習好,(因為電腦派位)也未必能上好的學校。多焦慮。

我們現(xiàn)在住的樓,很多家庭都搬走了,一到周末全家回來,因為都在東西城或者海淀買了學區(qū)房。但我的一些同事已經放棄卷了,他們在朝陽區(qū),反正能進好學校就進,不能進就拉倒。

回過頭看,那時我身邊的前輩、上司,家住東西城,一直傳遞給我的就是“必須要抓教育”。如果你“雞”不出學習成績好的“娃”來,在單位都抬不起頭。記得王食欲考高中時,他們班有家長問,你家孩子和匯文簽了嗎?我說沒有,她就安慰我。我說,和四中簽了。???她就很震驚,表情完全就變了。

要現(xiàn)在的我說,好的教育要承認個性,讓孩子成為獨特的人。像當初的道元班那樣,如果能培養(yǎng)出自己有學習動力和應變力的孩子,是無敵的。更重要的是,好的教育應該讓孩子活得有盼頭,做一個幸福的普通人,有喜歡的事情可做。教會孩子們樂觀、堅強、做事穩(wěn)當。讓孩子們學會終身學習,每天都在進步。這樣,當他長大了回望自己的受教育歷程,無論讀的是清華北大還是普通大學,是大學本科還是職高,已經不重要了。

今天的環(huán)境,年輕人很可憐。我們培養(yǎng)了太多大學生,畢業(yè)找不到理想的就業(yè)機會。在我們那個小縣城,很多孩子上大學成了父母培養(yǎng)孩子的反面教材。因為他們在大城市留不下,又不愿意回老家務農或者做點小生意,高不成低不就,待在家啃老。我們的教育就是讓年輕人不熱愛勞動、不愿意做體力工作嗎?到底要把他們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人?

(參考資料:王食欲《媽!這是我的人生》。)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2期 總第812期
出版時間:2024年11月04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