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與聽》影史百佳評選:糟糕卻必要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南方人物周刊特約撰稿 吳澤源 日期: 2022-12-09

(本文首發(fā)于南方人物周刊)

2022年12月1日,隸屬英國電影學會的老牌雜志《視與聽》(Sight & Sound)公布了每十年舉行一次的影史佳片票選結果,至今已經是第八版。頗為小眾的比利時女性主義影片《讓娜·迪爾曼》(1975)力壓《迷魂記》和《公民凱恩》,成為影評人選出的史上最佳影片;庫布里克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游》則登頂導演們的最佳榜單。值得一提的是,王家衛(wèi)名作《花樣年華》此次在影評人與導演榜單雙雙入圍前十(第5和第9),成為排名最高的華語作品。

佳片票選的意義何在?這或許是讓身處圈外的普通觀眾不解的問題,而這種質疑完全成立,畢竟一部電影的美學價值、藝術品質和對后世的影響力,永遠無法被精確量化。但一份有影響力的榜單,會如濾鏡般形塑世人審視和認知電影史的方式,而不同版本票選的結果因時代變遷體現(xiàn)出的變化,也能成為我們把握當下文化脈搏的證據(jù)。

說到底,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而一切詮釋歷史的嘗試,都是事關重大的話語權之爭。確定這些前提后,我們便可以安心審視本次《視與聽》票選結果與十年前的不同,并觀察它們透視出的當今英語文化界發(fā)生的特定變化。

影評人百佳:政治榜單

在進入正題前,我們要說明這次票選的具體規(guī)則:每位參與者列出各自的影史十佳,排名分先后,《視與聽》在計票時依名次對每部電影計分,得分最高者問鼎最佳寶座,其余影片則按照各自總分依序排列。

與往常一樣,《視與聽》邀請全球影評人、電影資料館負責人、策展人和電影學者參與投票。但與2012年相比,此次的參與人數(shù)從846人擴充到了1639人?!兑暸c聽》也許期待此舉會豐富榜單的性別/種族/國家多樣性,畢竟在上次票選中,只有一位黑人導演的作品入圍百佳(塞內加爾電影《土狼之旅》),入圍的女導演也不過香特爾·阿克曼(《讓娜·迪爾曼》)和克萊爾·德尼(《出色工作》)兩位。但相應地,門檻降低也導致評選者平均觀影量的降低,和對影史了解程度的弱化。這些都體現(xiàn)在了本次票選結果中。

先看一下位居榜單前列的贏家?!睹曰暧洝贰豆駝P恩》《東京物語》《2001》《教父》《游戲規(guī)則》《假面》《七武士》,這些早已穩(wěn)固了其歷史地位的經典名作依然位居前20。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變化。《讓娜·迪爾曼》,一部用201分鐘呈現(xiàn)家庭主婦庸常生活的電影,由十年前的第36名躍居第一。在筆者看來,它的成就更多應歸屬于先鋒電影范疇,作為個案它雖偉大,也激勵了一些女性影人投身創(chuàng)作,但它在電影史中起到的象征意義,遠遠大過它激蕩出的實際影響。《視與聽》票選的此次選擇,很難不被看作是當下由英語世界引領的電影學界對其總體意識形態(tài)進行的某種刻意校正/反撥。

這種反撥也相應體現(xiàn)在入圍前20名的新面孔中。王家衛(wèi)的《花樣年華》(5)與阿巴斯的《特寫》(17),是亞洲電影在近三十多年里貢獻給世界的美學豐碑,但大衛(wèi)·林奇杰出的《穆赫蘭道》(8)是否真的比其前輩費里尼和伯格曼的心理作品更偉大,我們可以商榷,或許其上位與LGBT主題相關。至于《出色工作》(7)《五至七時的克萊奧》(阿涅斯·瓦爾達)(14)和《午后的迷惘》(瑪雅·黛倫)(16)這三部女導演作品空降前20,并非不合理,但我們同樣也可以為藝術成就相仿的男導演如阿倫·雷乃(《廣島之戀》)和肯尼思·安格(《天蝎星升起》)申辯。后者的缺席,很像是2022新榜試圖平衡男女比例的產物。

20名之后,情況變得更離奇。黑人導演斯派克·李的《為所應為》(25)排名高于其師承者馬丁·斯科塞斯的任何一部電影;三年前問世的法國同性電影《燃燒女子的肖像》,名次高于所有戈達爾、特呂弗和費里尼作品;黑人LGBT題材電影《月光男孩》位列第60,奉俊昊的《寄生蟲》位列第93。至于為整個榜單收尾的,則是美國種族題材恐怖片《逃出絕命鎮(zhèn)》。它在多數(shù)影史恐怖片榜單中都排不上號,但在象征悠久歷史和權威性的《視與聽》票選中,卻與幾部名作并列第95名。

與之對應的,是“白男”含量較高的幾部經典的失勢:《教父2》由上次的第32名直接跌出百佳,遭遇同等待遇的還有《憤怒的公?!贰栋⒗膭趥愃埂泛筒ㄌm斯基的《唐人街》。強調現(xiàn)代性的1960年代電影排名集體下滑(如戈達爾、安東尼奧尼、布列松、維斯康蒂的作品),傳統(tǒng)歐洲藝術片大導雷諾阿、德萊葉、德·西卡,排位亦有下跌。像《雨中曲》《卡薩布蘭卡》和卓別林作品這樣的好萊塢暖心經典,排名反倒有提高。至于《殺羊人》(1977)《旺達》(1970)和《大地的女兒》(1991)這類幾乎被影史遺忘、卻又被后人重新打撈的作品能在榜單中出現(xiàn),或許是本次《視與聽》票選的最大功績。

強調多樣性(diversity)和代表性(representation)的影評人百佳榜單,像一份揭示英語世界文化研究現(xiàn)狀的數(shù)據(jù)報告,也是一次試圖求全的嘗試。與在性別、政治和倫理方面立場復雜的經典相比,沒有人會置喙為下位者發(fā)聲的《讓娜·迪爾曼》,在西方世界也不會有人敢于就黑人電影、女性電影和亞非電影的更多入圍發(fā)表意見。但平衡與求全并不容易做到,對現(xiàn)在這張榜單,我們可以質疑:同樣曾獲得璀璨成就的拉美電影去哪了?為什么多數(shù)俄羅斯經典電影的排名都在下降?入圍的幾部女性和同志電影雖然時髦,但真的能代表其所屬片類的最高成就嗎?

這些失誤,或許會在十年后的票選中得到修正。但誰又能保證類似修正不過是拆東墻補西墻呢?

導演百佳:難得任性

與影評人之選相比,導演們的選擇要可愛一些。這是因為導演更多從個人視點出發(fā),不會對每部作品的意識形態(tài)和代表性思考太多。在2012年,幾位參與票選的國內影評人曾試圖一同主推《霸王別姬》和《小城之春》,為中國電影爭取榜單上的較高名次。在筆者看來,這種集體主義投票法實在把情況搞復雜了。

從導演票選結果來看,參與者更推崇極致、任性、個人化的電影創(chuàng)作。格局打開,史詩巨作如《2001太空漫游》(1),《巴里·林登》(12)和《現(xiàn)代啟示錄》(18)是所有電影人的夢想;視角向內,《迷魂記》和《八部半》(并列6),《鏡子》(8)、《假面》(9)的心理挖掘,亦是許多電影人的志愿。法國新浪潮與新好萊塢杰作依舊具有存在感(《出租車司機》12,《教父2》26,《精疲力盡》14),卡薩維蒂、布努埃爾和波蘭斯基等未出現(xiàn)于影評人榜單的大導,在導演票選中現(xiàn)身。驚世駭俗如《索多瑪120天》,也能入圍導演百佳之列,可見雖然受到輿論氛圍掣肘,本次導演票選依然相對自由,比影評人榜單更具美學參考價值。

在華語導演中,最受學界和同行認可的,是王家衛(wèi)和楊德昌。前者的《花樣年華》入圍雙榜,《重慶森林》位列影評人百佳;后者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和《一一》同樣入圍雙榜。受到華語圈學界和觀眾尊崇的侯孝賢,此次未能入圍。

但即便從導演們的選擇中,我們仍能看出幾分電影從業(yè)者的精神疲態(tài)?;貧w私人角落的電影飽受推崇,打破規(guī)則、挑戰(zhàn)攝制與觀影慣例的作者(戈達爾、安東尼奧尼、雷乃)地位回落,瘋狂探險家如赫爾佐格,則完全從榜單中消失。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反叛與冒險也成了一種奢侈。

而《視與聽》這次票選,本身又何嘗不是一種奢侈。為影史佳片排排坐這件事,在2022年顯然比在2012年顯得更像行為藝術了。電影藝術的衰落,影院在全球范圍的凋敝,電影在整體文化圖景中的式微,似乎都在促使我們將類似的票選看作一次玩笑。而此次上榜作品的混亂,不也正呼應著時代的混亂?或許十年后的英語學界會“正本清源”,對影史作出更理性的判斷,又或許不會,我們無法預知一門藝術的未來。

但至少,每份榜單都如同一個紙上博物館,提醒世人留意文化遺產的存在,敦促大家記下一門藝術的走勢與脈絡。這一部部作品,或許會因為上榜而在世人的意識中被喚醒,當然,這要仰賴來自銀幕與時間另一端的觀眾的努力。但不論時代如何變遷,藝術一直在那里。它為人們帶來的寬慰,或許不多,但已足夠。

網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6期 總第816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16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