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座常人難以忍受的老房子。連接兩層樓的木制臺階咿呀作響,眼下鞋底踏過的地方被磨得慘白,與墻角發(fā)黑的那端形成強烈對比;左右粘貼的童畫飽經(jīng)滄桑,畫紙邊緣裂開的口子深淺不一;天花板凋零著蜘蛛網(wǎng),過道的書架上橫七扭八地堆放了畫冊、影集,無須伸手試探就能看見填滿縫隙的灰跡;衛(wèi)生間的門早已需要更換開合器,馬桶的水箱蓋也不見了。
透過窗戶能看見一節(jié)銀杏樹,雖然此時冬季光禿,但畢竟是親手栽種,在主人家心中,它依然稱得上“偉大”。除了手舞足蹈的樹杈,四周談不上有別的景觀可言,說是小區(qū),但連個大門也沒有。九幾年意大利人安德烈·卡瓦祖緹(Andrea Cavazzuti,現(xiàn)在大家都叫他老安)作為第一批住戶搬過來的時候,出租車司機開到東南四五環(huán)之間都傻了,不禁嘟囔,這什么地方?
近三十年過去了,這里的交通依然不便,開車20分鐘才能到最近的地鐵站。老安倒是毫不介意,雖已不在這兒居住,每天仍悠悠地過來辦公。他初至北京時結交的那群文藝青年中的許多人,如今早已揚名立萬,筆下誕生的作品甚至相繼創(chuàng)造過億的拍賣紀錄。相形之下,時代的車輪顯然輕輕繞過了他,生出白發(fā)的小老頭偷著樂,“最煩有人惦記我。”
誰都還沒出名的那段時間,大家過得拮據(jù)卻幸福。來自文藝復興發(fā)源地的異鄉(xiāng)客迅速打進中國的藝術圈,他不帶功利心地與曾梵志、方力鈞、劉煒等人交往,感染著他們身上尚未被市場發(fā)現(xiàn)的巨大能量。錯過了1920年代的巴黎沒關系,想不到在中國碰上了同樣的藝術天堂。
作為一群人中唯一上過班、有車有固定收入的人,老安義不容辭地負責請這些囊中羞澀的青年藝術家吃飯、當他們的司機,如今看來所謂的收藏,當年也不過是出于“幫哥們兒”的心情用幾百美金的均價買了些作品。其中一幅之前被保姆清理出來差點扔了,賣掉之后老安給岳父在沈陽買了套房。
想起當年的窮藝術家,他回過神來,“現(xiàn)在怎么我開Polo他開法拉利”,說完被自己的“不思進取”逗得哈哈大笑。“我覺得我從一歲到現(xiàn)在都沒多大變化,”他坐在鋪了好幾張床單的沙發(fā)上,高挺的鼻梁和深邃的酒窩阻擋了許多陽光,半片陰影中,他低頭瞄了眼身上樣式簡單的天藍色羊毛衫,用陷入回憶的口吻說,“我穿的衣服,我住的地兒,這種風格一直沒變。小時候我的房間也是一樣亂,當然自己有孩子后有段時間稍微把家弄一下,但那也是為他們,不是為我。這方面我不太注意,我的功夫花在別的地方?!?/p>
他也有一臺“好一點”的斯巴魯,但“不是那種給人看的”,車里的大天窗不是為了炫耀,僅僅是看中它可供人和三腳架同時站立,方便拍攝。
1980年代末老安是北京第一汽車租賃公司的第一個外籍客戶,那時國內私家車很少,汽車代表一種身份,在社會上頗受重視。在他的印象中,新世紀來了,攝像頭越來越多,并設立了駕照扣分制。他在文章里置氣,“八九十年代的車主大爺如今變成了孫子,太掃興,太沒勁,不想開車了?!?/p>
北京,1981
上一回長途自駕還是2018年,從北京去福建,一來一回老安被扣了120分。起初他嘗試聽導航,后來覺著和作家徐星一塊,跑一千六七百公里,不能盡興聊天、聽音樂,那不得憋瘋?索性徹底關了;再加上“福建那個時候剛剛修了一些高速路,特別漂亮,一方向三個道,沒車,卻限速100。我覺得這樣的話我就不開了,我以前開190、200,都沒人管我?!?/p>
?
?
“在那邊活得舒舒服服非要到這兒受苦”
對老安而言,那無疑是一段難忘而鮮活的時光,他作為1980年代改革開放后第一批留學生、1990年便移居中國的外國人,如今再回望,“那時中國剛剛結束了政治運動后不久,而后來追逐物質財富的狂熱還沒開始,那是一段平靜單純的歲月。在體制的縫隙里,當現(xiàn)有規(guī)章不再可行,而新的尚未制定時,一個人有可能得到一種不可想象的自由。路人互相推搡的自由,進人家里的自由,隨意抽煙、隨地吐痰、大聲喧嘩、造個房子、在馬路中間架上三腳架等等,都是新鮮而刺激的體驗。”
他將這段美好歲月封存于鏡頭,在2021年11月出版的個人影集《稍息:1981—1984年的中國》中仍得以窺探。
《稍息:1981—1984年的中國》 圖/南方人物周刊記者 姜曉明
四十年前,那時還很年輕的老安拽著一只沒有轱轆的大箱子(里面放了幾十米膠卷),先從意大利搭火車及倫敦到倫敦,再坐飛機到香港,接著乘氣墊船溯珠江而上至廣州。上岸后,一片空曠寂靜,與抵港時的感受恰好相反。他在后記中寫道,“街上見不到太多晃悠的行人,1981年,中國沒什么可干可看的事情,更少可買的商品?!苯又w上海,最后在火車站售票處磨破嘴皮子,才踏上了往南京的列車。前后歷經(jīng)整整一周,一路上提心吊膽,擔心到不了目的地,更擔心膠卷會不會受潮、受熱、漏光,或是被沒收。
南京,1981
他先在南京大學讀了一暑期的漢語學習班,又在復旦大學進修了兩年中國現(xiàn)代文學。來中國之前,他已是展出過作品的專業(yè)攝影愛好者,歷盡千辛身臨這一大片未知地圖,首要任務當然不是學習。
在他看來,復旦的老師們似乎也不把他們當回事,內心不覺得這幫人有出息,甚至有點“二”,滿臉都是“在那邊活得舒舒服服的還非要到這兒受苦干什么”的不解神情。因此,他更加心安理得地成天在校外晃悠,像個探險家的后代到處拍照片。
先是用一臺尼康的FM相機,拍135的黑白照,后來覺得機會難得,用盡全部積蓄托一個意大利同學從香港買來一臺尼康固定標鏡的Plaubel Makina相機,轉用120大底片,努力讓成像更清晰、更漂亮、細節(jié)質量更高。
光在上海游覽很快已無法再滿足他,那時候中國人去哪兒都需要單位介紹信,外國人則需要旅行證。他先以研究杜甫草堂的名義,用復旦開的介紹信坐火車到成都,回程時謊稱票不好買,必須繞一下,把去昆明的火車票弄到手。從昆明到了南寧再到湛江,這樣一路來到??凇?/p>
1982年的海南島,還是一塊神秘之地,外國人去旅游者寥寥。老安那會兒的中文也還不順溜,他在威尼斯大學念中國語言文學系的第一節(jié)課是讀《孟子》的繁體版原文,同學們對照著復印不清晰的古漢語和英語字典,看得一頭霧水,第二天被要求解讀其中一章,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
但就是靠著這樣磕磕絆絆的語言能力,他和同伴用了9個小時從??诘诌_三亞。剛開始旅館拒絕接待,半夜幾乎要被趕走,后來警察叫醒前臺,前臺叫醒客房部,一番溝通后給他們收拾了一間漂亮的平房,讓他們在那兒住了一周。
他在海邊吃海鮮、摘椰子、游泳、曬太陽,度過了極其愉悅的圣誕節(jié),并由此悟到了在中國的生存之道,“我覺得中國人很多事都是這樣,沒有先規(guī)定的,都是一點一點給拓展出來,摸著石頭過河?!?/p>
?
?
“給大家看活生生氛圍中人的狀態(tài)”
不知是否從那時起,老安就養(yǎng)成了這種好事多磨的性格。反正在后來與他打交道的朋友眼中,他都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模樣。和他認識了二十年的彭磊回憶說,“我們在一起拍電影,他給我的感覺是很穩(wěn)定,什么時候感覺都差不多,沒有說哪個鏡頭怪怪的,都是很簡單的處理,即便移動鏡頭,也會是特別緩的那種。”拍起照來也一樣,“別人七八十年代的中國照片,亂哄哄的,老安更純粹?!?/p>
內行看他的照片,同樣感受到畫面的協(xié)調,并好奇他如何關照到整個面,以及避開人潮的打量與干擾。老安的訣竅在于“耐心”,取景時并非只聚焦視線中央,而是逐一顧及框內的四個角落,仔細觀察每一處都有哪些事物。想要路人不注意到自己的異域面孔顯然不可能,所以就“只能等”,“因為圍觀就是一段時間嘛,人家也不可能永遠圍觀,他們圍觀完了,覺得我沒什么意思,慢慢地就會失去對我的興趣,然后自己該干什么干什么?!?/p>
特殊的身份也為拍攝帶來過一些好處,比如隨意走進陌生人的婚宴都會頗受歡迎;更重要的是,賦予了他天然的外部眼光,得以敏銳分辨新舊交雜的印記,抓住時代最鮮明的變化。
《稍息》的封面是上海一家服裝店的櫥窗,一男一女兩個模特穿著當時路上少見的西裝,表情洋溢著天真與憧憬。在老安眼里,這西裝的樣式其實談不上多新潮,但他能理解,這在當時已然是洋氣的象征。
上海,1982
此后他還捕捉了許多商鋪櫥窗里展示的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想象與向往。比如一些蠟制的葡萄和文藝復興風格的水果油畫(上海當時根本買不到水果)、放置五大件模型的家具店、一男一女既在私家車里也在車外的PS照、寫著英文的雀巢咖啡手繪廣告(當然那時市面上沒有咖啡)。
廈門,1983
要是不考慮這些時代因素,這厚重的包含了190張照片的大開本影集,可能很快也就翻完了。在老安的鏡頭里,你找不到愁苦的大眼睛與過分強烈的表情,乍看之下似乎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稍稍放慢速度,你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遍布的中西起初碰撞的符號,而這些記錄的眼光絕非沉悶宏大的國際敘事,不過是日常而細小的頑童視角——
一張長板凳上方掛了兩幅人文花鳥畫,中間卻擺了尊維納斯半身雕塑;上海租界的洋房變成了禮堂,有人不明所以坐在了原有的壁爐里面;普通的售票處經(jīng)過布置,掛上了珠簾,平添園林式的情趣。
1980年代沒有隱私概念,大街上就能輕易發(fā)現(xiàn)人們的生活痕跡與審美喜好。那時去外面住招待所,房門都沒法鎖,到點了,服務員旁若無人地進來打掃衛(wèi)生、整理床被。有一回老安繼續(xù)裝睡,被服務員緊緊地裹在被窩里面。他毫無所謂,不覺得被驚擾,除了爬出來稍費點勁,反而覺得是在過著有組織的集體生活,心里很溫暖。
他也時常拍攝人群的聚集,“就像中國天天發(fā)生的那樣,不知為什么聚集——各有各的完美布局。茶樓、牌房、啤酒屋,那些剛剛準許打扮的年輕人幸福地坐著?!蹦菚r自然也沒有人提“肖像權”,在他拍于蘇州茶館的一張出現(xiàn)虛影的群像照里,十來個人齊刷刷望向鏡頭,除了兩個人晃了晃,其余的人在成像的幾秒種內都巋然未動。有的透過廚房的窗戶斜睨,有的一手握杯一手握拳,表情淡定。往細了看,能發(fā)現(xiàn)柱梁掛的木牌上寫著“飲茶就坐,每杯一人”,還能看到各人拎的不同款式的皮包……
蘇州,1982
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顧錚看過后感慨,“照片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報道性質,情節(jié)豐富,另一種則是像老安這樣,可能并不志在把事情講清楚,而是想要把現(xiàn)實的氣氛定格下來,把生活的趣味端出來。拍攝者要給大家看的是活生生的氛圍中的人的狀態(tài)?!?/p>
?
?
“我置身中國的時代巨變,感到得心應手”
每當聽到類似的評價,老安總是謙虛地表示,“現(xiàn)實已經(jīng)足夠精彩,個人風格微不足道?!彼幌矚g用變焦鏡頭,也不愛用廣角,更青睞接近肉眼的視覺效果——縱然有特定的拍攝取舍,他仍將這些照片得以問世的根源歸功于機遇和偶然,“我覺得我的中國歷史就是一個一個的好時機,都趕上了?!?/p>
如果沒有在威尼斯學印度語的嬉皮士朋友向他說起,他不會得知二百多公里外的地方可以學習神秘的象形字;如果不是逆反心理作祟,他可能也和許多去聽中文系介紹課的年輕人一樣,被老師們“你們要是吃飽撐的沒事可以來,但現(xiàn)在中國還去不了,學完后工作就更別想了,不可能有”的說辭勸退;更關鍵的是,如果申請失敗,學校沒有給他獎學金,他也會因為負擔不起在異地的開支而選擇別的謀生之路。
上海,1983
好不容易來了中國,但無非也是讀兩三年書,原本不過是一段短暫的機緣。那時他常去上海的和平飯店吃8塊錢三菜一湯的學生套餐,一次偶然在飯店電梯里碰到兩個意大利商人跟一個香港人,聊天下來對方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還學過計算機,既懂技術又會說中文,無疑是他們開拓中國市場的理想人選。老安回國當義務兵期間,對方就一直跟他保持聯(lián)系,等他一年當兵結束,便立刻安排他到香港的辦事處就任。
彼時香港的繁華程度已遠超他的認知,打電話就能訂電影票,簡直“不得了”,跟去了外星差不多。眼前頻繁冒出的香車美女、高樓大廈都讓他想起意大利流行的一部美劇《Dallas(朱門恩怨)》里的場景,仿佛也過上了德州石油富豪的生活。在香港那幾年,他同樣揣著相機拍了許多照片,“我記得在金鐘的一個高樓,我看著整條河,上面各種各樣的船,下面是英國的海軍基地,同時還能看到機場里的直升飛機,哇那個畫面,在那之前,我能看到一個小汽車就不錯了。”
到了1990年,公司總部認為要把業(yè)務重心轉移到中國大陸,老安便只身來到北京,招來一個秘書、兩個業(yè)務員,以極低的租金在京廣中心租下高層辦公樓,獨立運行起分公司。
京廣中心于1980年代末建成,他記得那是一座很漂亮的天藍色玻璃摩天大樓,但1990年那會兒看上去卻有點錯位,在一片平房和尚未竣工的三環(huán)路上顯得孤獨突兀。
剛搬去辦公的時候,樓下幾乎看不到汽車,但短短幾年周邊就迅速發(fā)展,租金也噌噌翻了三倍。面對這些劇變,老安似乎早有預備?!爸袊谧兊臅r候,我覺得很多中國人是不太適應的,因為完全是一個新的世界,以前有單位,生活都是固定有保障的,后來一下子翻天覆地,得自己找辦法。但在意大利本來就這樣,所以別人說我習慣不習慣,我會反問他,你習慣不習慣?”
他出生于波河平原,周圍都是種地的農民,60年代開始出現(xiàn)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興辦紡織廠,故鄉(xiāng)的暴發(fā)戶跟中國1990年代的萬元戶在他看來是“一樣一樣的”,“我并不是預見了這些情況,而是這一切越來越像我剛離開的世界。時間于我似乎是停止了,至少可說,時間依從我,使我在置身這一時代巨變時,感到得心應手,正在發(fā)生的事很難讓我感到奇怪?!?/p>
他平和且略帶調侃地看待周遭及自身的變化,“我們剛來的時候被稱為外國人,隨著改革開放進入了招外資階段,中國人就開始叫我們‘外賓’,再后來中國崛起了,我們就普遍變成‘老外’,聽起來有點像人家把你看膩了的感覺?!?/p>
?
?
眼下最感興趣線上和線下的關系
1999年,40歲的老安辭去公司職務,完全投身到獨立紀錄片的拍攝中。那時在中國拍獨立電影的人特別少,回想起來,彭磊直呼他們和賈樟柯、吳文光等人一樣,都屬于“特別特別傻”的人,“花了好多錢買電腦買DV,都比房子貴。一個卡一萬多塊,一個硬盤一萬多塊,最便宜的DV三萬多塊,老安好像還丟過一兩個,掉水里一個。”
在那之前的十年里,他每年都會騰出一個月時間,和好朋友、同為攝影師的奧利沃·巴爾別里一起在中國自駕、攝影。整個1990年代,他們走遍了中國所有的省份,留下了大量的素材。
其中一些被他拎出來剪成了短片,比如以各地孩童為主角的《孩童》,他拍下他們光著屁股在公園玩水、坐在驢車上晃晃悠悠、斗破爛輪胎、牽著黑熊、把白色塑料袋用兩根繩子系著當風箏玩、在街邊踢足球或打籃球、露著赤膊在簡陋球臺上打乒乓球……通州那時還是通縣,鏡頭下幾個小男孩無憂無慮,手里捧著不知從哪撿來的雛鳥,在沙灘上追逐。
他將這些片段配以老電影的經(jīng)典配樂,小孩也像演戲一樣,上演了驚險、憂傷、欣喜、吵鬧等不同的戲碼。
更多的素材,如今依然躺在他的工作室里。他每天過來,喝著小杯的濃縮咖啡,吃著產自意大利的零食餅干棍,和北京特色干果張,逐漸消化這九百多個小時的錄像。同時,又興致勃勃地謀劃下一個拍攝主題。
眼下他最感興趣的是線上和線下的關系,他希望走完整條國道,比如北京到昆明的108國道,沿途經(jīng)過西安、成都等地,有不同的風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氣候,每到一處便找來當?shù)氐闹鞑ィ此麄冊诰W(wǎng)絡上的形象與實際生活的地方,“我想研究這個東西,了解互聯(lián)網(wǎng)環(huán)境下,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會演變成什么樣。這個新東西你還不知道它有什么影響。有的人覺得這是鬼,有的人覺得就是神?!?/p>
他的兩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無疑都是后者。他們的世界與生俱來伴隨著網(wǎng)絡,對游戲、社交媒體,都再熟悉不過,現(xiàn)在就連上課也離不開手機,作業(yè)在手機上布置,家長會也在線上開。對他們年過六旬的父親而言,這當然是一個新的東西、新的沖擊,但在新生代眼里,二者似乎談不上抗衡,線下世界越來越模糊,幾近消失。
從他們剛出生6個月起,老安每年都會帶著全家回意大利看看,“山啊海啊,羅馬威尼斯都去過了,還去過法國、西班牙、泰國、菲律賓,但他們出去什么都不看,不覺得外面世界有什么意思?!币咔楹螅瑳]有人再提要旅游,孩子們終于松了口氣,可以安心呆在家里玩游戲,不用耽誤時間。
老安玩不來游戲,不能回家的這幾年,只能通過看意大利影片、電視劇來排解,“并非因為它們特美或特有意思,而是出于我個人的幾乎是肺腑之需,為了填補遠離我出生環(huán)境三十多年的空缺?!?/p>
思念難免有,但如果讓他從頭選擇,他仍會鼓勵當年的小伙毅然遠走,“在1959年出生使我得以切膚感受到當今世界的某些根本經(jīng)驗,我成長的年代正是意大利經(jīng)濟繁榮的年代;同一時刻,借助文學和音樂,我神游了以前美國的經(jīng)濟繁榮;隨后,出于巧合,我親歷了中國的經(jīng)濟繁榮。BOOM了三次,然無一戰(zhàn)爭,這是前人極少有的運氣。哪怕是我沒來過中國,現(xiàn)在要我選一個看世界的最好的那個點,我覺得還是這兒,這個時代待在這兒是最有意思的一個選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