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播學研究是找到你舒服的坐標,包容你覺得不舒服的坐標
南方人物周刊:你前段時間在朋友圈分享自己連續(xù)兩個學年獲得人大“本科課程教學優(yōu)秀獎”,這是你做老師最有成就感的事嗎?對現(xiàn)階段的你而言,老師和研究者哪個身份更舒服?
董晨宇:(獲獎是)最有成就感的事之一。今天結課時,我其實想跟學生說,這個課上到最后如果你們覺得不“水”,覺得它讓你們收獲了看待人和世界的一個新角度的話,我就很開心。我很尊敬的老師們都拒絕上“水課”,這也是我當老師以來一直的目標。
排序是太難的事了。如果說舒服,講課是最讓我舒服的事。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說過,如果我們無法把一個前沿理論簡化至大學一年級學生能聽懂的程度,我們就不算真正理解這個理論。我特別同意這句話。我覺得一個學生在本科時期最重要的事是培養(yǎng)對某一學科或領域的興趣,很多學生的好奇心在高考時已經被抹殺得差不多了。他們特別喜歡正確答案,喜歡找出閱讀理解中唯一正確的中心思想。但這不是世界本來的面目,真實世界其實沒有太多正確答案。
對“正確”答案的執(zhí)著和對“錯誤”答案的排斥,不就是互聯(lián)網公共討論產生撕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嗎?這個社會其實會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方式。比如,美聯(lián)航毆打亞裔醫(yī)生事件中,有人說這是種族歧視,有人更關注消費者權益的問題。誰錯了嗎?我覺得沒有人錯,看待任何一件事都會有不同的視角。你要做的是包容不同視角,卻不盲從。這是很重要的。雖然我的學生以后可能不會做傳播學研究,理論也會被遺忘,但我們需要用理性和包容去對抗這個世界的狂熱和閉塞。
?
南方人物周刊:你很在意和學生的互動?
董晨宇:我上的課都是一百多人的大課,互動的機會不多。但我比較開心的是,學生會給你一些反饋。之前有一個學生在社交媒體上私信我,說我上課講的一段話對她影響很大,她把那段話寫了下來,很長,我一看就知道她是偷偷錄音。
2020年7月31日,上海,身著cosplay服飾的主播在ChinaJoy數(shù)碼互動娛樂展會上直播? 圖/視覺中國
?
?
“液態(tài)”的監(jiān)視、“不可見”的算法和“中心化”平臺社會
南方人物周刊:錄音這件事很像你之前寫過的一篇講“液態(tài)監(jiān)視”的論文,里面提到在社交媒體時代的監(jiān)視背景下,個體也在完成著對自我的監(jiān)視。所以知道自己被錄音時,你會不安嗎?
董晨宇:每個人都有自我監(jiān)控。我主要的擔心是覺得自己所講的東西不值得傳播,或者說,我還沒準備好被傳播。另一方面則在于現(xiàn)在的媒介太難以掌握了,你講的東西很容易被斷章取義。
在現(xiàn)在的社交媒體時代,我們以前認為的隱私變成公開的事情了。隱私最大的問題不是內容,而是它的流動性。你說出口的事情會流到哪里,這是不確定的。
早期的監(jiān)視是一種自上而下的監(jiān)視,最典型的是超市里的攝像頭。但現(xiàn)在互聯(lián)網中的監(jiān)視是透明且立體化的:第一種增加的是平輩監(jiān)視,朋友、同事會看你發(fā)了什么,這種監(jiān)視被我們定義為超越好奇心的觀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視奸”;第二種增加的是自下而上的監(jiān)視,比如當年的陜西“表哥”(原陜西省安監(jiān)局局長楊達才在交通事故現(xiàn)場視察時,被網友發(fā)現(xiàn)戴過五種價值不菲的手表),以及近些年來很多通過網友手機錄制的不規(guī)范執(zhí)法的視頻。當監(jiān)視無處不在的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變得越來越透明了。
即使不暴露自己的信息,平臺同樣可以通過你的瀏覽記錄、你加的好友來監(jiān)視。算法可以通過你加的好友發(fā)的內容判斷你所處的社會階層。我跟學生開玩笑說,如果你在某個平臺看到給自己推的廣告是海飛絲洗發(fā)水,給別人推的是奔馳最新一款汽車,盡管你什么都沒發(fā),算法也可能認為你是買不起奔馳的群體,這時候你應該反思自己交了什么朋友。(笑)所以數(shù)據(jù)的收集是無孔不入的。
?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研究直播的論文中提到秀場直播中的商品化關系,大哥和主播是什么樣的關系?
董晨宇:有次我和一個采訪對象聊天,他是位有房有車的中產,我問他,究竟要如何描述主播和大哥之間的關系。大哥說,很簡單,這種感情的核心在于續(xù)租。你花了錢,她跟你聊天,你跟她會產生感情,但你一段時間不來后,她就不會再跟你聊天了,她會尋找新的經濟來源。你想跟她持續(xù)地聊天,你就要持續(xù)續(xù)租這段感情。如果這種關系是一種商品化的話,它是租賃關系,而非買賣關系。
當時聽到這段話我特別震撼,這可能已經超越了我們學界常說的“商品化的親密關系”這種口號式結論。運營也會說,這種關系決定了女主播絕不能和大哥動真感情。作為一個成功的主播一定要心狠,你如果有太多惻隱之心,就沒法在這兒播下去了。
主播們需要在情感誠實和所謂套路之間,不斷維持獨木橋式的平衡。如果太套路,太把自己異化成一個商品去出售自己的情感,她們會產生情感上的失調。很多主播會覺得自己道德上無法自洽,變成了一個自己不喜歡的人。但主播如果太誠實了,她們就沒有收入了。因此她們需要不斷尋找平衡。
?
南方人物周刊:那些堅持很久的主播平衡把握得都很好嗎?
董晨宇:獨木橋實際上走不了太長時間,這件事情是非常疲憊的,所以這個行業(yè)的平均職業(yè)壽命都很短,很可能只有幾個月。能堅持很久的主播,或做到頭部主播的人,很可能需要依靠收入來平衡這種異化帶來的情感失調或虛幻感。我有一個朋友訪問過一個主播,對方告訴她說“越做直播,越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直播這個行業(yè)會改變人的價值觀。
我加過一些運營,他們的朋友圈每天在招漂亮主播,宣傳語是,年輕漂亮的你們快來做主播,如果不做直播,你這輩子遇不見這么多有錢人。直播給她們畫了一個非常漂亮的餅。對三四線城市的人來講,這其實是個報酬非常好的工作。但這種情況往往不會持續(xù)很久,大多數(shù)人還是會回到更骨感的現(xiàn)實中。
一個主播跟我說,她發(fā)現(xiàn)自己做主播一段時間后,沒法再去接受普通的工作了。她爸爸給她介紹過文職人員的工作,實習期每個月工資2000塊錢,她做了半個月就不去了。她說在家里只用一個手機,每天和人聊兩個小時的天,一個月就能掙七八千。
對從事這個行業(yè)的人的傷害不僅是情感上的異化,更大的問題可能是她們會對社會的運行有種錯誤認知:錢是很容易掙的,我不需要學歷、不需要能力,我足夠年輕漂亮就可以掙到錢了。
?
南方人物周刊:對拍短視頻的人來說是不是同樣的道理?我發(fā)現(xiàn)過去一年一種常見的報道形式是“某某拍短視頻走紅后……”很多草根很感恩(短視頻)這類平臺的興起,我在采訪時也遇到一些人的確借助平臺生活發(fā)生了巨變。
董晨宇:任何一個新技術平臺都會許諾一個社會秩序的洗牌,重新給普通人機會。但是這個機會往往沒有它說的那么具有顛覆性。舉個例子來講,短視頻平臺上成功的電商,很多都是在電商行業(yè)摸爬滾打很多年的。
我聽過一個直播平臺的演講,他們講有多少人在我這里實現(xiàn)了收入。這個數(shù)據(jù)很龐大,但其實有極大欺騙性,因為只要有人在主播那里消費了,就都算“實現(xiàn)收入”。我想知道真正的比例,有多少普通的創(chuàng)業(yè)者在這些平臺上實現(xiàn)了盈利?平臺又從這些盈利中分走了多少?這些數(shù)字更能代表一個平臺最后在多大程度上實現(xiàn)了它所聲稱的公共價值,但這個數(shù)據(jù)其實我們無從得知。
?
南方人物周刊:同時,主播/短視頻博主們又需要非常小心,我的一位采訪對象曾因“衣領過低”被刪號。只要某個行為不符合平臺規(guī)范,他們就會面臨刪號、一切重來的風險。
董晨宇:這個行業(yè)的治理,以及平臺自身的治理規(guī)則其實非常模糊。當然,它愿意把自己的規(guī)則清晰起來嗎?我要畫一個問號。規(guī)則不清晰,獲利的是誰?規(guī)則清晰了,獲利的又是誰?
以前我們常常說互聯(lián)網是去中心化的,但我覺得平臺社會又是超級中心化的,只集中在幾家企業(yè)手中。平臺的權力邊界是作為研究者的我們很擔心的一件事情。我們回到“衣領過低”這個話題,平臺封號的權力是從哪來的?它的權力邊界是否有足夠的法律支持?大家更關注的可能是宏觀技術,其實很多問題恰恰是微觀的。我們經常說,那些一粒粒沙子對普通人來說就是一座座山。
當然我也不是說所有平臺都是惡的。我只是覺得,這些問題是沒法回避的,它需要我們去琢磨、面對。
?
南方人物周刊:平臺離我們的日常生活很近,但大家似乎不清楚它內在的運行邏輯。你在一期播客中談到平臺就像現(xiàn)代社會的遙遠巫術,聽起來像黑箱一樣。我們該如何理解平臺和算法兩者之間的關系?
董晨宇:“平臺”這個詞有兩個暗示:一是“平”——暗示它的公正;二是“臺”——暗示著一個更高的位置。這二字的隱喻被資本所攫取,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今天會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到,很多Vlog博主都會在個人簡介寫著“感謝某某平臺”。
算法相當于交通指揮員,管理著平臺的信息流動。我們關注算法,恰恰是因為它最不可見,卻最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比如我們在短視頻平臺上刷小姐姐跳舞,你看完一個視頻又給你推一個,你還想看,(算法)卻不給你推了。這是為什么?這里面其實有個上癮規(guī)則,推一個讓你失望,推一個讓你滿足,推一個讓你失望,推一個再讓你滿足。這種間歇性滿足的成癮效率,比一直給你推同類視頻要強得多。
另一方面,平臺和算法的不可見性也嵌入到它的商業(yè)利益中。平臺不會公布自己的算法,就連有些平臺的工作人員都可能搞不清楚其中的規(guī)則。因此我將其比作現(xiàn)代社會的遙遠巫術,我們會想象它,也試圖對抗它。現(xiàn)在淘寶和抖音上有種人聲稱是算法專家,掌握了算法密碼,他們會開賬號教人如何帶貨。但吊詭之處在于,如果這是真的,他們自己怎么不去直播帶貨?這個事情也說明了大家很渴望搞懂算法,對從業(yè)者而言,得算法者得天下。
?
南方人物周刊:你在研究中關注到中國社會的一些邊緣群體,新媒體在多大程度上改善了他們的處境?
董晨宇:這個社會中有很多群體的可見性并不高。我們經常會認為互聯(lián)網的流行可能會為這些多元群體提供更多發(fā)聲的機會。比如早在上世紀90年代,我們就在暢想互聯(lián)網是如何幫助殘障人士的,但結果不那么令人滿意。其中很大一個問題在于,邊緣群體的問題究竟是社會問題還是技術問題?
如果我們樂觀地認為互聯(lián)網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那就是一個典型的技術決定論。假如技術決定論成立的話,所有的社會問題都可以轉化為技術問題,我們的世界其實會簡單許多。但這不是事實。任何技術問題的解決都會伴隨著新問題的產生,舉個例子,拿無人機送外賣可能解決了勞動力短缺、外賣小哥不遵守交通規(guī)則等社會問題。但無人機能不能進入我的小區(qū)?如果能進入,這難道不是一種對隱私的侵犯嗎?誰有權利允許它進入?我們面對的新問題一點也不比舊問題少。技術從不會自動承諾給我們一個更好的未來。技術的發(fā)展可以輔助我們解決社會問題,但社會問題的本質是社會而不是技術。
?
?
這一年的社交媒體
南方人物周刊:我們生活在被社交媒體深刻影響的時代,有一種說法是,社交媒體的過度使用會讓人難以擁抱真實的關系和生活。
董晨宇:技術的發(fā)展貫穿人類歷史。我們今天如何擔心AI機器人掌管地球,我們就如何在幾個世紀前擔心報紙摧毀民主。二戰(zhàn)期間希特勒使用廣播時,大家都覺得廣播太可怕了。短信剛出現(xiàn)時在菲律賓革命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組織人民上街,大家又覺得短信太強大了。但現(xiàn)在看來,大家還覺得短信是一個顛覆人類社會的技術嗎?
美國學者雪莉·特克爾(Sherry Turkle)寫過一本《重拾交談》,建議大家要重新回到線下相遇。我覺得這沒問題,但如果你的朋友距離你很遠,此時你會花兩個小時坐飛機去和他喝下午茶,還是選擇在微信上聊天?
任何一種新技術的產生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道德恐慌,我們既不能過分樂觀,也不能過分悲觀?,F(xiàn)在我們會把恐慌聚焦在微信等大平臺上。十年后,我們可能會恐慌元宇宙的實質性發(fā)展。但也許50年以后,我們會覺得元宇宙就和如今的電視廣播一樣稀松平常,甚至有點落伍。我覺得對技術的評價,一定要從細節(jié)入手,而不是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善惡。
?
南方人物周刊:元宇宙這一概念最近十分火熱,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人可以沉浸其中、創(chuàng)造財富的空間。元宇宙的擁躉聲稱,元宇宙的特性是人類能夠在此生活。
董晨宇:作為社科研究者,我不覺得自己有資格評價作為技術面向的元宇宙。但有意思的是,與其說元宇宙是一種技術,不如說它是一種話語。我們發(fā)現(xiàn)不同的人會把元宇宙想象成不同的樣子,金融行業(yè)的人對元宇宙的關注聚焦于數(shù)字貨幣的新機遇?;ヂ?lián)網從業(yè)者可能會想到游戲、虛擬現(xiàn)實。與其說他們在定義技術,不如說他們在想象自己職業(yè)的未來。在這種想象中,他們要爭奪的是對元宇宙的解釋權。
在傳播學研究中,近年來有個概念叫技術想象。比如,5G在沒有完全成型時,美國人在討論 5G如何復興美國國內的市場格局。但在中國,我們看到很多媒體報道的主題是5G如何實現(xiàn)民族自豪。所以5G是什么?它是一種社會想象的產物。
?
南方人物周刊:你認為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偶像和粉絲之間的關系有什么變化?
董晨宇:我們做主播研究時發(fā)現(xiàn)偶像與粉絲之間一個明顯的變化是權力關系的轉變。過去偶像與粉絲之間往往是一種單向的親密關系,你在大街上看到吳彥祖覺得很親切,但吳彥祖并不認識你——這是準社會關系。但現(xiàn)在對一些小明星而言,他們和粉絲之間的關系逐漸轉變?yōu)樯鐣P系,比如很多線下脫口秀俱樂部的演員會組織微信粉絲群,他們有時在群里和大家互動。
這么看來,他們的關系究竟是經濟關系還是親密關系?這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偶像經營親密關系是為了自己的經濟關系,其中暗含著:我跟你搞好關系,你們就喜歡我,會買我的唱片或產品。但是請注意,一旦粉絲脫粉,與偶像的親密關系終結以后,他們會用經濟方式制裁偶像。
?
南方人物周刊:為了證明自己所言的真實性,有些公共人物會附上聊天記錄來佐證,因而有人調侃道,聊天記錄可以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種新文體。
董晨宇:聊天記錄的問題在于很容易被斷章取義,有些人的截圖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立場。而且,值得思考的一點是,聊天截圖中的話能否作為公共環(huán)境中評價一個人的標準?許多截圖里的聊天內容往往基于親密關系中的對話,比如,假設我和我家人吐槽我的一位同事,我覺得沒有問題。但如果我的家人把這個聊天截圖發(fā)到公共群聊里,大家會覺得我不尊重同事。
你把任何一個人在親密關系中說的話放在公共場合中,在公共性的判斷標準中,都有可能是不妥當?shù)?。聊天記錄引發(fā)的道德問題是普遍性的,并不是只有中國才有。對于這其中的變化,我們應該自問:我們的評價標準應該是什么?
?
南方人物周刊:如果要選取幾個關鍵詞來概述2021年社交媒體上的一些現(xiàn)象和變化,你認為是什么?
董晨宇:最大的改變之一是平臺的崛起,就這兩三年的事。我們現(xiàn)在的衣食住行已經完全離不開社交媒體了,換句話說,我們不是在使用社交媒體,我們就活在社交媒體之中。同樣道理,我們不只是在使用平臺,我們就活在平臺之中。假設你把百度、騰訊、阿里旗下的平臺全部從手機里刪除,你的生活可能會有很大的困難。
另外一個變化是關于人的。我時常感慨我們的公共表達越來越有種用力過猛的感覺,飯圈化的表達方式滲入了公共討論之中,不同意見者的撕扯越來越強,或許我們特別需要學習的一件事情,就是好好說話。因為在撕扯中,爭執(zhí)的目的已經不再是討論問題,而是證明對方是壞人。
(實習記者宮宇凡對本文亦有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