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斯電影里的詩意與現(xiàn)實

稿源:南方人物周刊 | 作者: 張維 日期: 2021-10-09

阿巴斯認為,在伊朗的政治環(huán)境下,他個人本身就是一種革命,“我的電影沒有添加任何‘性’的內容,沒有任何政治的內容,我的旅途一直在繼續(xù)?!?/em>

男孩跑上“之”字形的山坡,跑過樹林,跑過村莊,跑過一扇扇門,他的臉上充滿焦急和無措,天已經(jīng)慢慢黑了,但他還沒有找到同桌的家,當黑夜完全降臨時,男孩還在尋找,一個陌生老人陪著他一起走在村莊的小路上。

這是阿巴斯的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故事。夏末,上海迎來了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電影回顧展??缭饺艿挠罢钩尸F(xiàn)了阿巴斯影歷里最重要的幾部長片和一批短片。從《何處是我朋友的家》到《生生長流》,從《面包與小巷》到《合唱團》,詩意貫穿每一個鏡頭。


▲《合唱團》

阿巴斯1940年生于伊朗德黑蘭,是1979年伊朗革命后最有影響力的電影導演,也是過去20年國際上最著名的伊朗導演之一。除了導演身份外,阿巴斯還一直在進行短詩和攝影的創(chuàng)作。

阿巴斯最初是個畫家,但他覺得自己不是個好畫家,就嘗試做平面設計,包括電影海報,由此開始接觸做電影的人。那時他在卡倫青少年教育學院工作,為兒童書籍做插畫,之后接觸廣告拍攝,成為了一名優(yōu)秀的廣告導演。1969年,伊朗青年發(fā)展研究學院邀請30歲的阿巴斯為卡倫青少年教育學院創(chuàng)建電影系,這成了他藝術生涯的轉折點,也成了“伊朗電影新浪潮”的開端。


▲《隨風而逝》

阿巴斯小時候沒想過要做導演,他第一次看電影時11歲,看到一只獅子張開大口,嚇得握緊了姐姐的手。那是他第一次看到流動影像,才知道電影就是一張一張圖片疊在一起變成流動的畫面——在那之前還沒有電視。后來外國電影開始被引進伊朗,先是印度電影,再是美國電影,之后逐漸被意大利電影取代。正是通過意大利現(xiàn)實主義,阿巴斯才對電影產(chǎn)生興趣。

阿巴斯在卡倫工作了20年,他把此前的工作經(jīng)驗融入到卡倫的電影工作中,開始拍攝兒童短片。這次影展就展映了好幾部阿巴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拍攝的短片,《面包和小巷》《牙疼》《有序還是無序》《合唱團》等,這些短片大都以兒童為主角,充滿童趣,作為宣教片非常具有藝術性,故事看似簡單,卻值得玩味。這也初步奠定了他日后長片的基調。


▲《面包與小巷》

短片《面包和小巷》是阿巴斯的處女作,講一個小男孩買面包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只狗對他大叫,他因為害怕而在巷口徘徊很久,直到等來一個老人,男孩跟在老人后面試圖通過那條路,但老人走到一半就轉彎了,男孩鼓足勇氣自己走剩下的路,沒想到狗跟著他一路走回家,男孩進入家門,狗被關在門外趴在門口,第二個男孩經(jīng)過,狗狂吠,男孩驚倒。影片結束。


▲《合法副本》

1979年伊朗伊斯蘭革命后,伊朗國內視電影為西方腐朽象征,在嚴格的審查制度下,政治、宗教、女性都很難在銀幕上表現(xiàn),因此很多導演轉而拍攝兒童。對于在伊朗青少年教育學院工作的阿巴斯來說,拍攝兒童本就是優(yōu)勢。

阿巴斯后來在接受采訪時坦言,在卡倫工作讓他能夠遠離城市,遠離恐怖威脅,遠離他不想進入的政治問題,而且可以和孩子們在一起,做他想做的事。阿巴斯認為,在伊朗的政治環(huán)境下,他個人本身就是一種革命,“我的電影沒有添加任何‘性’的內容,沒有任何政治的內容,我的旅途一直在繼續(xù)?!?/p>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1987年完成的長片《何處是我朋友的家》獲得了第42屆戛納電影節(jié)藝術電影獎,也讓阿巴斯開始在國外得到關注。這部電影講述了一個誤把同桌的作業(yè)本帶回家、害怕同桌被老師懲罰而堅持跑到大山里的村落尋找同桌、歸還作業(yè)本的男孩艾哈邁德。

在這部現(xiàn)實主義作品里,阿巴斯從側面反映了伊朗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在這樣一個大人對孩子極其冷漠的世界,孩子的純真顯得格外珍貴動人。


▲《生生長流》

《何處是我朋友的家》是阿巴斯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一部,另外兩部《生生長流》和《橄欖樹下的情人》都延續(xù)了這種緩慢而簡單的敘事風格。1992年,《生生長流》里,作為導演的父親帶著兒子從德黑蘭開車去地震后的山村尋找電影《何處是我朋友的家》里的男主人公艾哈邁德卻沒有找到,影片重現(xiàn)了1990年伊朗曼吉爾-魯?shù)掳偷卣鸷蟮膱鼍埃?萬人失去生命。阿巴斯在片中溫柔地展現(xiàn)了失去親人的人們如何繼續(xù)生活,對生命和死亡進行討論。此片獲羅伯托·羅西里尼大獎。


▲《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和他的角色一起工作時,也會獲得拍攝下一部影片的靈感。《生生長流》中有一對在震后新婚的夫婦,主人公坐在門口和男子進行了一段關于生命的對話,男子表示要趕緊做生命中想做的事。這位男演員是阿巴斯從劇組工作人員中找到的,通過現(xiàn)實中對他的觀察,阿巴斯后來又將他的故事擴展成了電影《橄欖樹下的情人》。

阿巴斯的電影大都啟用非專業(yè)演員。他認為自己作為導演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選角色。一旦從生活中想到什么,他第一件事就是去尋找角色,“我看看周圍有哪些人跟角色很相似,能夠用在我的電影中,根據(jù)角色的長相、角色本身是什么樣的、角色是如何行動的?!币坏┱业竭@個角色,阿巴斯就會跟他溝通,在對方不知道的情況下跟著對方,觀察了解,然后開始梳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編寫角色,通過角色表達自己的想法。

生命是阿巴斯的電影一直在探索的終極命題。曲曲折折的路、邊踢面包邊走路的男孩、戴助聽器的老人等富含隱喻的意象和元素,具有濃厚的政治和哲學意味。電影里的鏡頭都非常優(yōu)美舒適,孕育著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詩意人生。正如日本導演黑澤明評價他的電影,“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的感受?!?/p>


▲《櫻桃的滋味》

1997年,穆罕默德·哈塔米當選為伊朗總統(tǒng)后,執(zhí)行了較為開明、寬松的文化政策,這一時期的伊朗電影頻頻在國際電影節(jié)上獲獎。同一年,阿巴斯以《櫻桃的滋味》在戛納獲頒金棕櫚獎。2005年,艾哈邁迪-內賈德當選總統(tǒng)后,伊朗強硬派宗教人士執(zhí)掌政權,當局對電影業(yè)的審查再次收緊。

21世紀后,阿巴斯的影片進入到實驗跟觀念的當代影像創(chuàng)作。


▲《希林公主》

全片都在特寫觀眾面部表情的《希林公主》講一群女人坐在電影院看一部伊拉克電影。這是阿巴斯個人最喜歡的作品,他看了50遍,每次都淚流滿面。它來自阿巴斯年輕時去電影院看電影的經(jīng)歷。他總是看著銀幕和看著銀幕的人們,他很感興趣銀幕上在放著什么,是怎么影響觀眾的,他想把這些表現(xiàn)出來。他邀請了從18到80歲共上百位演員,讓他們看著白色的銀幕表達自己的感受,拍攝他們的面部表情。拍完后,他開始根據(jù)一首伊拉克的詩改編劇本,寫好后,開始錄音、效果,以及音樂,把聲音和圖像、效果對應起來。阿巴斯在2014年接受采訪時說,“這是一部情感豐富的電影。”

2016年7月4日,阿巴斯因癌癥在法國巴黎病逝,享年76歲。次年他的遺作《24幀》上映,這部電影是阿巴斯用自己收藏的攝影作品制作而成。法國新浪潮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曾贊美阿巴斯的電影美學:“電影始于葛里菲斯,止于阿巴斯。”

網(wǎng)友評論

用戶名:
你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 2024 第816期 總第816期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16日
 
?2004-2022 廣東南方數(shù)媒工場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版權所有
粵ICP備13019428號-3
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廣州大道中289號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南方人物周刊雜志社
聯(lián)系:南方人物周刊新媒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