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記者,必是常懷感恩之心的。因為我們記錄下來的通常是別人的人生,一切能夠成立的基礎是別人愿意跟你分享他(她)的故事。即便只有短暫的心扉敞開,亦是珍貴的。
在疫情期間,很多選題的采訪被迫改到了線上,信任的建立會更間接,也更困難些。如何讓一個陌生人僅憑一小段介紹語就通過好友,甚至愿意抽出時間,好好聊一聊,既考驗溝通技巧,也事關運氣。尤其是當這個陌生人既非企業(yè)管理者,又非學者或明星,也不是一些新聞事件的關鍵人物,就更難,因為他(她)的訴說動機并沒有那么強。
《外貿工人的晚春》一文的采訪過程中,我們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最初做這個題是因為在社交媒體上偶然看到的幾張圖片,比如多家外貿型工廠停工的通知,比如一些湖北籍工人因為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在返工后不久再度返鄉(xiāng)。當時相關的文字報道很少,但我知道這種現象是廣泛存在的。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商品貿易國和商品出口國。依據海關總署的公開數據測算,2019年中國的外貿總額占GDP的比重約為31.87%。而隨著疫情的全球暴發(fā),國內幾乎所有外貿企業(yè)(除部分防疫物資相關業(yè)務)都受到了巨大的沖擊。相較將視線投向企業(yè)老板、聚焦企業(yè)如何自救,我們更想關注這些處于行業(yè)最基層的工廠工人。他們對疫情影響的承受能力更弱,當訂單大規(guī)模取消,進而被停工、失業(yè)擊中時,他們的生活軌跡也被迫改變。一個永恒的假定是,日子總會繼續(xù),相應地,一個永恒的問題是,日子要如何繼續(xù)。
因為之前的報道方向主要是商業(yè)領域,坦白說,農民工群體是我鮮少涉及的?;撕艽蟮墓Ψ蛩褜?,我和實習生們獲得了稿子最關鍵的突破——十位來自各地的外貿工人。許多農民工因為尋找打零工的機會,時間并不確定,采訪通常是剛剛聯系上,如果有空就馬上開始。沒有提綱指導,任思緒推動。
稿子發(fā)布后的一個周末,我去家附近小公園閑逛。公園里有一個小山坡,混種著不同品種的樹。坡頂趴一塊巨石,頂面平坦,像條不大規(guī)整的石凳。要去石凳,需要拾級而上。穿過一段灌木叢,是一片散布著草垛的坡地,然后猝不及防,幾株枝椏茂盛的松樹橫掃而來。
突然就覺得這種感覺和上次的采訪有些相似。有時頭頂會被突如其來的松針扎上一下,然后低下頭去,卻被樹旁一朵平淡無奇的小花在陽光下閃現的明艷所溫暖。終于坐到了石凳上,抬頭一看,樹葉原本柔和的綠色因為暴露在強光之下,讓人眼一陣發(fā)酸,就像回憶起那些工人一頭扎進的脫軌人生。
后來,看到有一位攝影記者在朋友圈寫了一段話,大概是說因為新的選題需要,她回訪了一位之前的采訪對象??墒橇牧藥状魏?,采訪對象意識到,跟她說太多也無益于迅速改變自己的生活窘境,于是不再像之前那樣一一傾訴了。這讓我想起采訪過程中,一位在火車站候車返鄉(xiāng)的農民工,在五分鐘里對我的三次詢問,“有可以介紹的工作么?5000就行,我要求不高。”我有些窘迫,確實,相比訴說,這顯然是他當前最緊迫的需求,只是我并無過多的信息可以分享。
這有時是會勾起我的一些迷惘的。想要改變,但終究能帶來什么改變呢?相比改變,帶來的更多是一種當下的關注吧。唯一能安慰自己的是,關注本身是有力量的。而我作為記者能做的,也唯有盡好記錄者的應盡之責,讓光照見更多的角落。